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响应,增强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提高黔东南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质量,赶赴杭师大黔东南支教“十年之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温暖黔行”小分队于7月16日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银谭小学开展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纵使路途遥远、车马劳顿,青年支教老师们的热情依然不减。就如团队成员胡逸佳在实践日记中提到的那样:“一千五百千米的路程距离、艰苦的生活环境、紧凑的任务、自力更生的劳累日子……我从不辩解我是一个生养在大城市的受宠的女儿,在火车车轮转动的“咔嚓”响中,我仿佛能看见我角色的齿轮一点点扭动,由‘被负责者’变为‘负责任者’。”她以生动的言语表达了对于这次活动的看法:“当我想起自己终于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的时候,当我意识到我的身份和认知不再单薄而幼稚时,即使我踏的是脚下的黄土,心中亦充斥澄澈的天空。”
到达学校,已是夜晚。然而热情好客的侗、苗族人民为远道而来的支教团队准备了盛大的晚宴,银潭小学的校长、高武村书记等一众负责人与青年教师们把酒言欢,享用苗族特色美食,谈笑风生。能歌善舞的苗族朋友们还端起牛腿琴,唱起劝酒歌,以嘹亮的歌声和动听的乐曲,将民族和谐相处的内蕴融于推杯换盏之中。
来自杭师大的支教老师与苗族人民之间的谈笑、飘扬的民谣,不止于这一夜、这顿晚餐。在给孩子们授课时,孩子们的清脆歌声、明眸善睐、活泼机灵感染着老师们。来自石榴红团队的王蓓蓓、郑艺琳、胡逸佳等教成员则趁课余时间暇隙,与两位返乡大学生进行了多次面对面访谈。在放松的闲聊式采访中,汉族大学生与苗族大学生之间有些生涩的疏离缓缓消弭了,谈话之间,双方都不自觉地流露出笑容,心灵也慢慢接近了。
在7月17日晚下课以后,“温暖黔行”支教团队集体入访银潭村寨,一位13岁的学生自告奋勇为团队带路。在交谈中,团队成员们对这座古老的村寨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这位侗族少年清晰的逻辑、成熟的谈吐与独到的看法而有所感悟。黔东南风情的建筑、身边偶尔跑过操着土语的孩子,晚风微拂,我们仿佛离这座大山里的小镇、这所大山里的学校,更近了一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9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