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泛黄的古书,悠悠清香氤氲在风中,它不必慌,我们自会逐风来。
在这海晏河清的时代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下,更加舒适的精细布料在许多方面取代了粗布,老式粗布制作技艺难以满足布料的供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人扛起避免它隐于历史尘埃的重任,让后代青年拥有能去学习古人的智慧结晶的机会。2022年,我作为“拾遗”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跟随团队分支前往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粗布制作技艺传习所,在刘海伦与刘倩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实践了粗布制作。
(图为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习所建筑外形。)
驻足于恢宏的汉城大门前,高耸的城墙拔地而起,包裹住汉城的渐窄的道路与疏散的游客,红旗肆意摆动,像挺拔的士兵扬起的衣袂——在这样的古城中,一间偏屋里是两位默默的非遗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岗位。屋外挂着清晰的牌匾,门前两盆绿植与整体相映成趣,屋内空间不大却显得井井有条、分区明确。墙上大多贴着粗布制作技艺的相关历史与报道。刚到的我们莽撞地四处晃悠,憧憬未来的欢乐时光,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热情消磨后,非遗神秘的面纱被揭开,才发现欢乐这一词又或许只对初次见到的我们而言。
“这次实践活动只是希望你们贴近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了解到我们所作的事并非想象的那般舒适伟大。”刘海伦老师如是说到。“其实就是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平凡地,每天埋头苦干。”我们每天去时,他们都已经到达传习所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俩总是正在做自己地事情,默默地,偶尔有些交流,心照不宣地用行动表达他们对这门技艺地热爱,直到我们走时刘海伦老师都还念念不忘他那赶着要用的八个线筒得赶紧做出来。
(图为刘海伦老师指导成员刮制作蓝印花布的防染浆。)
热爱,要如何表达才更显真挚热烈?我想没有比日复一日的行动更加适宜的方式。我们刚来的几日,为了让我们能快速对粗布制作的步骤等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刘海伦老师细心制作了ppt为我们一一讲解,期间言行尽显他对粗布制作技艺的熟知与骄傲;为了让我们有段充实的实践经历,他详细的计划我们每天的实践内容,与此同时,给足我们创意创新的空间。我常听他提起“成就感”——织出一块完整的好看的布很有成就感,染出一块花纹好看的不很有成就感,用粗布制成有趣的成品获得广泛的欢迎也带给他成就感。我想是对事物的热爱使成就感油然而生,于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图为刘海伦老师用ppt为成员们讲解粗布制作技艺相关历史。)
刘倩老师话不多,活不停。面对我们这样的实践参观团队,两位老师似乎分工明确。七月的阳光刺眼,又恰逢暴雨将至,枣阳的天气闷热得我们焦躁不安,刘倩老师却仍能让自己静下来,在我们都忙于自己的实践作品时,独自操作一台织布机,一踩板,一传梭,一手拉,用宁静的心打击出历史的节奏。对刘倩老师敬佩不仅来源于此,更是她为我们展示用棉条纺线时那流畅的动作,灵活的手眼搭配,好似低坐在那儿小幅度地慢舞,棉条中的纤维被拉扯成均匀粗细,再被拧成细线,我想没人不被纺线迷惑,以为其简单有趣。
实践活动过程中,刘海伦老师总爱与我们讲些关于他们的工作的事,我也常从传习所内的物件大概构想他们的日常。我不得不去想我们面对他们又或面对非遗,应怀抱着怎样的心情才更得当。我们匆匆一瞥,做不到热爱,我们浅浅贴近,做不到崇敬。我们怀着对非遗神秘的好奇而来,在经历了短暂的了解与体验后匆匆离去。他说他们做的不是什么高格调的伟大的事,可伟大不就藏匿于没一份小的坚守中。他们夫妇从前任继承人中接手这项工作,致力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一古老的技术,让人类的文明持续在信息时代下星光熠熠,经年不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8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