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一叠纸,一刀一划千变万化。金坛刻纸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魅力和“非遗”传承人的时代风采,2023年7月27日,河海大学“刻纸不辍,薪火相传”金坛刻纸实践团有幸采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
杨兆群,江苏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的刻纸技艺娴熟、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顿挫有力、内柔外刚,因而享有“杨一刀”的美称。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融入自身特色,对金坛刻纸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初遇刻纸 艺术人生
“我喜欢这个和我邻居有关系”,当被问及接触金坛刻纸的契机时,杨兆群说道,“我右边的邻居是刻图章的,我小学三四年级就去他家帮他磨磨刀,磨黄杨木;自己在家用红薯刻着玩,看我刻的蛮好就叫我去了。左边的邻居是剪鞋花的,我把她剪的鞋花拿回家刻着玩。”在邻居的影响下,杨兆群开始慢慢接触刻纸。直到1973年杨兆群的刻纸作品《样板戏人物》入选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1975年,杨兆群被选入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白天画画,晚上创作,开始了专业刻纸创作。1976年元旦,他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入选了江苏省首届农民画展,这件事也受到文化馆的极大重视。在得知北京申奥成功后,杨兆群便开始构思作品献礼奥运,他多次前往希娜、伦敦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其刻纸作品《从雅典北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秉持初心 融汇创新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它总是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使金坛刻纸在当今社会继续融入民间生活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杨兆群也深深熟知这一点。在谈及金坛刻纸的创新发展时,杨兆群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金坛刻纸与法国化妆品牌菲洛嘉合作,以金坛刻纸艺术形式为其明星产品设计新年作品,并为菲洛嘉柔滑亮泽面膜倾心打造新年限定版包装,寄寓诚挚新年祝福。与此同时,杨兆群也积极探索金坛刻纸的跨界发展的新方向,他向我们介绍了与三国动漫游戏合作用刻纸设计貂蝉的皮肤,“把我们中国的吉祥物元素和貂蝉结合,把他里面的小故事内容用我们中国传统纹样结合进去。”杨兆群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金坛刻纸,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金坛刻纸,以致这项工艺不再流失。金坛刻纸的创新宣传,扩大了金坛刻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传。
除此之外,杨兆群也将金坛刻纸打破刻板印象,创新表现形式,不单单将金坛刻纸以传统纸张样式表现,而是将刻出来的样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文创产品,带刻纸花纹的笔袋、书签、手提包和雨伞等等,这些创新的表现形式,让金坛刻纸焕发了新的活力。
但在金坛刻纸的创新传承过程中,杨兆群始终坚守初心,坚持对金坛刻纸进行宣传,而非剪纸。“当时设计支付宝兔年红包的剪纸,设计完之后他们要写剪纸作者杨兆群,但是这时候我就提出来一点不能写剪纸,要写金坛刻纸。”杨兆群说,“我一次次强调要金坛刻纸,无形当中为我们金坛刻纸做宣传。”
访百位刻纸艺人 传经典刻纸作品
通过一次交流活动,杨兆群将南京大学剪纸培训班的一批剪纸艺人请到了金坛。在此期间,杨兆群发现“高手在民间,他们的水平比我高得多”,他认为这些艺人虽然没有“传承人”的头衔,但技艺精湛,这让他产生一个念头,“好好向人家学习。”
在一开始,杨兆群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学习。2010年,杨兆群开启了寻访100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行动计划。在陕西的寻访之旅中,高金爱老人给杨兆群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剪了100只老虎,送给我了50只老虎,我当时感动的不得了,想都不敢想。”但距离一年相差一天,高金爱便去世了。在杨兆群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十分难受并决定改变他的行程,同时定下一个目标:要走访100位70岁以上的剪纸老艺人,并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要抢时间。”杨兆群说,“这个时候我就考虑到要保留好作品,让后人能看到他们的作品,而不单单只是走访。”在此之后,杨兆群不仅仅走访剪纸老艺人,更注重收藏这些老艺人的剪纸作品,将这些作品保存好,传承老艺人的手工技艺。
杨兆群说:“许多珍贵的剪刻纸作品都需要有人去收集整理,保护起来,我希望能用我的努力为国家剪刻纸艺术留下宝贵的记录和作品,能让后人看到这些作品。”在10多年的时间里,杨兆群的走访了众多剪纸老艺人,同时也收集了许多珍贵剪纸作品。杨兆群也始终将走访百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抢救民间剪刻纸艺术作为自己使命,为减轻非遗文化流失,保存刻纸作品实物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把刀,一辈子。小小的一张刻纸,承载了悠久的文化,寄托了手艺人的情感。“一刀一纸一世界”是对这位工艺美术大师最好的诠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18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