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建筑中的文化印记——魏氏砖雕
“华夷天限有斯峰,万仞巍巍障碧空
芳草绿杨新塞堡,野花黄蝶旧离宫。”
——《望贺兰山》
孟夏时节,贺兰山上的冰川积雪开始消融,清澈的雪水打着旋儿奔流入河,孕育这一个个生命的绿洲。它们如同棋盘上的星罗棋布的棋子,连结起河西走廊,在辉煌的汉唐盛世之中,大西北绽放了自己的光茫,为后人对西北的无限遐想,写下浓厚的一笔。
今天,我们归宁寻遗冒险队踏上了这片丰饶的土地,开启了我们寻找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第一站,我们找到了魏氏砖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先生,由他为我们揭开魏氏砖雕百年经久不衰,而且在近代越来越炙手可热的秘密。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砖雕艺术最早形成可以溯源到清朝光绪初年。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魏氏砖雕艺术,经过几代人不断创造、总结、发展祖辈相传,经历了120多年的艰难历程,至今仍以口、耳、手、相传的方式延续着。2014年以固原砖雕的主要形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卜文俊自1981年开始跟随岳父魏世祥学习制作砖雕的。魏世祥一直坚持“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卜文俊只能打打下手,但好学勤钻研的他在帮忙过程中,把打泥、制坯等关键技术环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烂熟于胸。就这样,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在卜文俊手上继承沿袭下来。他还在近十几年吸纳众家之长,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作了“纹龙脊兽”“五鬃脊兽”“狮子滚绣球”“双龙纹”“龙凤脊”“二龙戏珠”“张口兽”等作品。作品风格独特、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雕工精湛、造型生动、古朴大方,融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卜文俊给我们讲解到:让青砖成为艺术品的过程,融进了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往往穿插进行。12厘米厚的砖,最深的要雕6厘米,一花一叶都要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力道把握很关键,稍不慎,动物的胡须、花的瓣、草的根茎就会裂纹或崩碎。遇到大件硬雕,得根据定制尺寸,将多块青砖打磨拼接,再逐一雕刻,没有硬功夫可拿不下来。
艺术传承,既要遵循古法技艺,又需不断创新突破。他用棉花替代动物毛发,解决了砖块烧制中开裂和配料短缺难题,又将雕刻内容从“纹龙脊兽”等几种,拓展到梅、兰、竹等百余种艺术形象。有了工艺创新,又有现代化设备加持,传统魏氏砖雕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新产品增加到三百多种。
据《隆德县志》记载,隆德民间建筑中盛行砖雕艺术,起源于唐宋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在隆德县城南门建于宋代的广济禅寺遗址就有许多精美的砖雕。经过漫长的发展,隆德砖雕逐步形成了以隆德地域文化为主,融合了其他民族砖雕艺术,并且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手法,形成了多元性的艺术特征,呈现出质朴、简约的艺术风格。
这些砖雕或气势雄伟,或精致玲珑,或素雅大方,都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些用途广泛的砖雕制品,让人们感受到匠人绝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卜文俊先生对我们讲解这些砖雕知识时,眼中含有骄傲与自豪,他自信于打造一条“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道路,让昔日的家族手艺成为家乡致富的新途径,这就是卜文俊先生让隆德砖雕在自己手中发热发光的真正秘密,我们小队相信,隆德砖雕一定会作为隆德一张响亮的名片发向中国的各地。广阔多彩的中华大地一定会孕育滋养出更加丰富的非遗资源,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04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