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孕育的传统民间舞蹈,因兼具灵动舞姿与深厚底蕴,素有“东方芭蕾”之誉。这一艺术形式历经百年传承,始终凝聚着沿淮百姓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并于2006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注重传统艺术保护创新,深化农村非遗资源系统整理与活态传承”。在此背景下,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咚鼓隆咚锵”实践团队与市级非遗传承人冯开唐展开合作,于1月19日赴蚌埠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度访谈与艺术体验,团队致力于挖掘花鼓灯的独特文化价值,探索乡村歌舞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传承模式与再焕光彩之路。
不忘初心:老厂房里的传承火种
上午,实践团拜访了位于蚌埠市禹会区老厂房中的花鼓灯培训基地。正值艺术团公益演出彩排时段,演员们手持红色丝巾随乐起舞,翻飞的道具与明快的舞步相得益彰,展现出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律。实践团成员现场观看了表演后,对演员们的艺术表现力赞叹不已。冯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向队员们展示历年经典演出,并分享个人从艺经历:幼时受乡土文化熏陶接触花鼓灯,10岁开始学习这门艺术,并在传承过程中结识了同样热爱花鼓灯的妻子。面对乡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现状,他于2017年自筹资金创办培训基地,自愿免费授课、组建艺术团等方式坚守传承阵地。
图为花鼓灯艺术团彩排 任鑫 供图
步履铿锵:困境中的坚守与突围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在冯开唐带领下实地走访花鼓灯培训基地。基地内仅陈列着基础设施:两组布艺沙发、一台电视机、分类存放的表演器具,以及记录二十年演出历程的照片墙构成全部家当。在后续访谈中,冯老师坦言艺术团运营困境:团队成立七年,成员们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日常开支依赖成员临时务工收入维持。为扩大非遗影响力,团队年均开展公益演出150余场,且大部分活动需自行承担交通食宿费用。实践队员们心里五味杂陈,同时也对冯开唐老师与艺术团成员们对于传承花鼓灯的坚定意志,与心中的大爱感到深深的震撼与敬佩。
在后续交流中,实践团队聚焦花鼓灯传承规划对冯老师进行采访。冯老师道出了心中的几项具体设想:首先,计划在培训基地建设一个大型舞台,为热爱表演的群众提供展示平台;其次,计划筹拍一部以花鼓灯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其文化特色与淳朴的魅力。谈到当前困难,冯老师坦言,资金短缺和青年人才匮乏是两大主要障碍。艺术团的日常运营和宣传推广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影响力,但因缺乏视频制作技术而进展缓慢。此外,艺术团成员普遍年龄偏大,还需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为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注入活力。
图为冯开唐老师为成员介绍过往表演经历 任鑫 供图
鼓韵新生:青年接力的破局之光
活动尾声,冯开唐老师带领艺术团为实践团献上一场完整的花鼓灯表演。男演员踏着铿锵鼓点挥洒豪迈气韵,女演员手持绢扇翩然流转,刚柔相济的表演让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跃然眼前。冯老师告诉队员们:“人生就像花鼓灯的鼓,上面是天,中间是人,底下是地。人立在天地之中,很多时候没有要不要,年轻人不应轻易就感到害怕,要去勇于担当,积德行善。”
图为实践小队与冯老师的合影 任鑫 供图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现状有了更深体悟。传统歌舞艺术的保护工作虽充满挑战,但一代代传承人始终以匠人之心默默耕耘。他们不计得失、专注技艺的精神,为青年人树立了价值标杆。在实地见证花鼓灯的魅力后,团队计划通过新媒体推广、校园展演等形式持续助力非遗传播。大家深知,要让民间艺术真正焕发生机,既需要老艺人的坚守,更离不开青年的主动参与——无论是成为舞台上的演绎者,还是幕后的传播者,都需要我们主动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让文化根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0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