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挂门笺又称挂门前、门吊子,是一种节庆日挂在门楣上的民间剪纸艺术。郯城挂门笺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为深入感受郯城门笺,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北大落榜生交流队走入郯城县。实践队伍通过采访、实地观察等多种形式去品味郯城门笺的美丽。7月5日早,北大落榜生交流队来到了郯城县,到达郯城县后发现人们为迎接兔年时的门笺还在,许多人家的大门外都贴有门笺。门笺在郯城心中的地位很高,郯城挂门笺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郯城拍摄的门笺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慧琳供图
北大落榜生交流队进入郯城县后,为更好地了解门笺文化,询问了当地人关于门笺的寓意。李庄村的大娘十分热情地为交流小队讲解。过年贴“挂门笺”是临沂郯城人由来已久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临沂人民除了张贴中国人传统迎春的“福”字及春联以外,还会在习惯性地张贴一排色缤纷、当地特有的门笺,其用意是祝吉纳福。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寄托着临沂郯城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紧接着,北大落榜生交流队在热心大娘的带领下,寻找正在制作门笺的师傅,实地观察、深入学习门笺的制作工序。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制作门笺所占的空间规模不大,所需人数也不多,一般需要一到两个人就能完成。但对个人的要求很高。制作工艺很简单门笺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郯城挂门笺是套色门笺。其制作工具很简单,只有三件:木板(腊板)、刻刀(凿子)。主要制作程序是凿刻、套色、镶嵌、贴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郯城拍摄的集体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慧琳供图
第一步是在纸上凿出图片或文字,然后将这些图片或文字从两侧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每扇门由一套五幅画组成,每幅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框,通常用浅色和彩色的广坛纸制成。第二部分是图案,主要有西瓜、石榴、梅花、宫灯、喜鹊等。和还有一些文字图案,如观章赵麻黄的“五虎将军”,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的“五仙”,以及一些幸福和幸福的象征;第三部分是正文,通常在每幅画中间由五个字组成一个幸福的句子,如“寿如南松”和“江山如画”。贴门笺是有讲究的,不仅街门上要贴,就连院子门窗、厢房门窗都要贴。五彩门笺迎风飘舞,和红春联、门神画交相辉映,格外喜庆。
图为郯城村民给队员们讲解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慧琳供图
门笺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如“蝴蝶戏牡丹”、“双喜临门”、“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它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中而富于变化。
之后,北大落榜交流队队员与当地管理村里门笺人员交涉,取得同意后,队员们参观门笺,管理员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门笺是中国传统的春节门楣吉祥饰物,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人们在除夕或元旦将门笺贴挂在门楣上,以为新年的节物。
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北大落榜生队员去了当地的小学与小学生交流,感受当地对孩子们地传统文化熏陶氛围。队员们还见到了许多班级的大门也贴有门笺。小学生们非常踊跃地参加互动。经过交流,队员们发现,当地孩子对门笺十分熟悉、十分热爱,对当地的传统习俗怀有一颗赤诚的敬爱之心。
虽然当地人十分熟悉、热爱门笺,但门笺确实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挂门笺的传人也在吸取老一辈艺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工艺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文字运用上结合适应新时代步伐,再次引起热潮。门笺能够纳福迎祥、驱灾辟邪、喜庆祝寿等,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挂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简简单单的一句民谣反映了当地人对门笺的美好寄托。北大落榜生交流队也会更加深入学习并加宣扬门笺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6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