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怀岁月忧,砥砺前行路,2023年6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红色基地“红色访问寻访团”实践队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光流转,昔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南京之殇已在历史石碑上留下最深的伤痕,清晰地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永不磨灭。实践队员们进入纪念馆追忆历史、铭记历史、居安思危、自强不息,铭记唯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人民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才能以自立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秀英所言的照片。通讯员 何浩妍 摄
当实践队员到达纪念馆外围入口时,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的是一幅巨大的雕塑《家破人亡》,一位母亲抱着她死去的孩子仰天哀嚎。接着,一幅又一幅雕塑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不由得屏住了呼吸,悲伤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眼前是1937年的南京,我们看到的是妻离子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都是失去母亲的孩子,到处都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我们听到的是老者的悲鸣和幼者的嚎哭。这些生命原本应该或平淡或平凡、或辉煌或灿烂地度过这一生,但因为一场浩劫,他们的生命在那个时间定格,用痛苦的姿态。而今天的南京城,与中国其他现代都市一样,到处都是祥和安宁的景象。难道时间已经让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消逝了吗?
不,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时光亦不会使伤痕消弭。进入悼念广场,硕大的300000,触目惊心。和平女神像在广场高高矗立,“战争”与“和平”两大时代主题使我们每个人沉思。目前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在世的仅有60余人,他们背负着最深的切肤之痛。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者”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个永远破碎家庭的创伤,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头的永久阴霾。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远不止30万人,我们更知道我们绝不能让历史重演,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更应铭记历史的苦难和屈辱,但不被悲伤吞没,而是拼搏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力量,奋然前行。
图为纪念馆门前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像的照片。通讯员 何浩妍 摄
实践队伍先后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遗址、遇难同胞遗骨陈列馆。一段段悲痛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当丧钟响起,那些永不褪色的血泪史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若没有强盛的国力,没有强大的国防,落后的民族将饱尝苦难和屈辱,人民的安定生活,国家的繁荣发展更无从谈起。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历史的照片。通讯员 何浩妍 摄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汇聚和平力量。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建立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我们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坚定。
图为东京审判法官梅汝璈所言的图片。通讯员 何浩妍 摄
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传好和平的接力棒。《新京报》曾有言:“纪念是为了‘记住’,不怨才能‘不忘’。”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记住国难国耻,让历史的真相不被扭曲甚至修改;我们纪念历史,不为延长怨恨,只为不忘来时之路,更好继续当下,奋力开拓未来。以史为鉴,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当下。今之泱泱大国是先人血泪谱作的琴音,未来的音符尚需我们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还当是吾辈。
图为场馆外南京历史遗训图片。通讯员 何浩妍 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中国,将更加坚定地高举和平旗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携手创造和平共赢的美好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53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