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为料,编织人心。我怀揣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第一次的暑假社会实践。跟随团队一起参加“三下乡”的活动。
2023.6.2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十堰市柏林镇综合文化站,学习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与风土人情。
草把龙灯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官守华老先生的坚守和付出。已过六旬的官守华老先生于1986年投身于文化事业,投身文化事业三十余年,用自己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为民俗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从草把龙灯的身上得以体现。
图为官守华先生的荣誉证书和人物简介。中国青年通讯员 贺正博 摄
走进柏林镇文化馆,一股浓烈的历史气息铺面而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矗立在展厅中央,在巨龙的口中含有一颗玛瑙红的灯笼被唤作“龙灯”,巨龙的犄角上顶着红色的圆球,舞动起来活泼俏皮。巨龙的眼睛凝视着前方,仿佛下一刻就会腾云驾雾,冲破天际。
在官老先生儿子官欣先生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草坝龙灯的制作历史与制作工艺,他告诉我们根据老辈讲解,原先的人为求风调雨顺、消除疫病、驱除瘟疫,在重大活动期间如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编织龙灯,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幸福安康,逐渐形成了舞龙灯的习俗,流传至今。
一条直冲云霄的“长龙”主要是由众多个圆捆状的草垛组成,每个草垛由稻草、竹篾、木头和绳等材料扎制而成。据官欣讲解制作草垛时先将稻草整理整齐,将一根根稻草捆扎成水桶般的形状,每一捆称作“龙节” 选取较为结实的木棍,用木锯截成“齐眉棍”,将其插入“龙节”的底部镂空处 ,将其固定,当多个木棍被举起,草龙便拥有了活力,凭借着大家的默契配合,挥舞摆动之间,草龙褪去其朴实无华的外表,蜕变为巨龙一般任由其卷曲着身体,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图为草把龙灯实物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正博 摄
当走入展馆侧厅停放着许多具有年代感的物件,其中不缺乏草帽、簸箕、犁、磨盘、耙等物件,这些物品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峥嵘岁月,那个勤劳奋进的时代。管欣先生特地拿起来一个由龙须草编织的草碗,向我们讲解了它的制作过程,他告诉我们在那个并不是特别富裕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用上陶瓷烧制的碗,就巧用当地的植物用龙须草进行编织。从而将这门技艺流传下来。
图为官欣先生向启为创新团队队员讲解草碗的制作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正博 摄
在侧厅的角落里,摆放着两只具有特色的小船,一条仿照龙的模样,一条仿照凤凰的模样,被唤作“凤凰船”和“龙船”,根据官欣先生的介绍,这两条船主要是以棉麻作为制作原料,用特有的颜料进行渲染,龙船通体呈现朱砂红,用黄色线条进行缝制点缀,象征着雍容华贵,至高无上;凤凰船通体呈朱红色,在脖颈处和尾部用多彩布条进行装饰,代表着凤凰多彩的羽毛和靓丽的尾翼。象征着风姿绰约、金羽翩翩。在两艘小船上,都有有顶蓝色的凉棚,金色的帘须垂在顶棚周围,光彩瞩目。一龙一凤,成双成对,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爱情,多用在结婚等重大宴会。
图为“凤凰船”实物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正博 摄
参观完侧厅,我们跟随着官先生的脚步来到了展馆内厅的历史长廊,我们被一面墙的照片所震撼,从灰白照片到彩色照片,记录着草把龙灯一段悠久的历史,其中包括了草把龙灯的制作过程、表演场面以及各种领导人到展馆参观的合影照片。在照片下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绝大部分是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这些工具斑驳依稀可见,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经历过汗水的洗礼,仿佛诉说着墙上的光荣与历史是靠传承人勤劳的双手铸造而成。
图为展馆的历史长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贺正博 摄
在参馆的最后,我们很荣幸能够和官欣先生进行合影
图为启为创新团队与官欣先生(第二排左四)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翔 摄
他告诉我们他作为第四代“草把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将接过父亲官守华老先生的“接力棒”,继续坚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讯员 贺正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74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