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体化困境
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个体化困境,是指青年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时面临的“个人主义”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社会向个体化演变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个人主义的盛行和集体主义的式微是导致个体化困境的关键因素。孔德和涂尔干都认为,集体意识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是现代社会各类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个人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下,青年难免步入披着“自由发展”“独立自主”外衣的个体化陷阱,对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主观认知和客观环境上的消极影响。青年面临的这种个人主义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个体化风险。主观个体化风险,主要是指青年在现代化进程中,“愈发不受传统和集体控制的影响,逐渐追求对自己人生话语权和自主决策权的掌控”。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社会成员追求个体化发展,容易产生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或将使得青年“基于自我利益和情感来构建道德、社会和政治,造就一种不追求卓越和独特的个体性”。伴随着社会个体化的进程,青年产生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全心关注自身利益,退出公共事务,更疏于培育自我治理能力”。青年主观上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不仅使维系社会关系的人际纽带日益松弛,还大大降低了青年参与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在内的各类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二是客观上的个体化困境。客观个体化风险,主要是指青年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个体化的风险。持后现代主义认识立场的社会学者提出,当代社会与过往社会相比,具有更显著的差异性、分裂性和无序性,分歧、冲突甚至对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同时,社会学家鲍曼认为,“个体的自我身份构建脱离了传统的制度庇护,但社会制度却依然影响个体的身份与认同。”这种异质性的个体化社会环境会对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化体现在社会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化程度低、社会组织零散无序。现代社会是以各类基本的社会联络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社会的“碎片化”将会导致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缺失和组织无序,从而使得青年陷入“无精英”“无组织”“无方法”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化对社会的主流价值产生消极影响,使整个社会“利己”风气盛行,而“利他”精神式微,这样的局面将会导致青年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时面临客观环境的冲击,即青年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时的付出与奉献常常不为人知,甚至会被部分个人主义者视为“不务正业”,这极大程度地打击了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主动性,使青年难以坚定信念,一心为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98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