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港湾。它哺育我们每个人长大,但它不可避免仍然有缺点与不足。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促进家乡的建设。而作为社会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自身家乡发展,积极推动其发展建设。因此,2023年1月22日,山东大学控制科学学院“乡约”实践调研团的岳鼎淼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寻找家乡发展中的不足因素,同时也为政府进一步治理提供建议。
为了让自己的调研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岳同学先进行了认真的前期准备,收集了自己家乡目前的基本情况。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了乡村振兴,山东济宁乡村振兴工作而今已是全面起势。
五年来,济宁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提高4.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28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改厕106万户、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建成“四好”农村路4300公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3.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其中,在2021年,济宁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引领成效显著。新建高标准农田85.7万亩,粮食产量97.4亿斤,兖州、嘉祥成功创建国家制种大县。新增市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279家,圣丰种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嘉祥、梁山肉牛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另外,选派156名金融干部到全部镇街挂职金融副镇长,大力发展“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金额92亿元,涉农贷款新增260亿元。完成9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获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绩效考核第一名。
(济宁乡村风景)
乡村振兴成为济宁今后五年的“九大战略”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济宁计划凭借“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
济宁市的目标是,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具体来看,济宁计划建成1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5个50亿级特色产业,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800家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350家,一半以上行政村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济宁乡村风景)
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济宁市也列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路线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以务实之效狠抓“三农”发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上求突破。
首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量、提质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多途径、多渠道补充耕地数量,新建高标准农田87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粮食产量稳定在97亿斤以上。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700万吨,生猪存栏量稳定在200万头以上。加快金乡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嘉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
其次,现代农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发展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县一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产业振兴助企攀登,重点打造“1352”农业全产业链特色集群,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提升“济宁礼飨”“济宁农发”知名度,争创1个省“绿色发展先行县”、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产业强镇、70个乡土产业名品村,培育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持续放大挂职金融副镇长作用,每个县市区落地2个以上“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项目,“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金额达到150亿元,涉农贷款增长15%以上。
(济宁市生态田园)
再次,乡村建设稳底板、提标准。完善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市县列支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村庄清洁、绿化美化,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突破1000个。突出抓好城镇开发边界外社区建设,做好过渡安置群众服务保障,15个社区全部按时建成交付。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户延伸,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30处,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加快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打造14个市级精致城镇、30个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示范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济宁市特色乡村建设)
另外,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政策,加快汶上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建设,新培育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90家以上。大力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集体经济收入过50万元村达到900个以上。
在经过对基本情况的调研之后,岳同学对目前家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自己的一些可行的思路
如何留住人才?知识技术入股“乡村振兴合伙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但如何让条件相对艰苦的广大乡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时遇到的重大瓶颈。为破解“乡村引才”难题,济宁市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为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济宁近年来闯出了一条“引人才、兴产业、促就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其中就包括“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
所谓“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就是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精选产业合伙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并量身定做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现就业有岗位、农产品(6.450, -0.10, -1.53%)有出路、村集体有收入。
(济宁乡村“游乐园”项目建设)
农田如何提质?试点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
2021年,济宁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并且粮食年产量常年稳定在97亿斤以上。在连年丰产的基础上,如何破解粮食稳产增产的难题,济宁市的办法是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举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林红玉表示,到今年底,济宁市将建成高标准农田734万亩,占全市耕地的96%,可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近年来,济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和投资金额持续攀升,保持在山东省前列,由2019年的新建42万亩、投资额5.5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新建87万亩、投资额17亿元。林红玉表示,在保障规模和投资金额的基础上,济宁还启动了“数字农田”建设,实施“智慧机井”,推行刷卡智能灌溉,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近年来,通过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推进渠系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系统,济宁做到了农田退水循环利用,高标准农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兼具了生活、生态功能,实现“三生同步”。此外,济宁市在山东省率先全域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将无法确定归属责任人的公益性设施田间道路、容易损坏的出水口设施、隐蔽工程管道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探索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障的新路径。
(济宁市现代农业大棚)
土地谁来耕种?新型主体让“空壳村”成“百万村
“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济宁市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济宁建立了723人的市县乡三级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通过政策辅导、技术帮扶、资金扶持,彻底激活了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济宁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3.5%,位居山东省第二。
大田作物如何耕种?供销社给农民“打工”
有了高标准农田,也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但农村家庭经营分散、农民外出务工、有的不愿流转土地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为破解“地怎么种”的难题,济宁市创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
在为农服务平台上,耕种、机收每亩优惠30元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近20%;购置整合先进无人机500余架,开展病虫害飞防统治,每台无人机每天作业可达1000亩,较人工作业效率提高40倍,农药使用量降低30%。通过专业化托管服务,每亩可减少农资、电力、用水等投入100元左右,提高粮食产量15%左右。
不仅仅是土地托管,济宁还创造了“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新模式,引导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目前,济宁市已经成立1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相当于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基础上,每亩还能获得100元以上的分红,村集体每年也能获得2万-10万元的稳定收益。
良种从哪里来?大豆种业“国家队”就在济宁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济宁市还在种业核心技术上下工夫,创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破解“种子芯片”难题。
济宁蹚出了一条“育、繁、推”的种业振兴新路子。济宁种子企业、农科院等在科技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拥有大豆种质资源库资源2万余份,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73个,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67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圣丰公司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圣豆5号”,亩产高达320.5公斤,刷新了黄淮区域大豆单产测产纪录。
这几年,济宁市种子企业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近70家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还与全国唯一的大豆院士盖钧镒院士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创建国家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目前,济宁市发展规模以上种子企业56家,带动近900家农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育种繁育,年繁育小麦良种2.5亿斤、大豆1.8亿斤,大豆育种面积更是占整个山东省的70%之多,圣丰、祥丰、华亚等制种企业成为大豆、花生种业的“国家队”。
总的来说,岳同学通过自己认真细心的调研过程发现总结了自己家乡现阶段发展中的不足,我们希望对他调研的宣传能切实促进当地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人参与与之相类似的活动,为自己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8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