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15日电(通讯员 刘竖方)民间传统艺术是底层百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精神文明的沉淀。为探究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现状,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月13日前往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进行调研,感受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少时结缘,臻于匠心
实践队员们来到杨家埠民俗大观园中的年画作坊,一间不大的房间,三副桌椅,三位师傅正埋头雕版,墙壁上挂着几幅成品年画和师傅们的介绍。从介绍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颜克臣颜老于1958年出生在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村。他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对杨家埠年画尤其感兴趣。颜老20岁时,凭借临摹刻画技艺参加了当时文化部门为拯救年画而组织的美术学员培训班,从师年画全能艺人杨明智、雕刻高手尹国栋。后来,颜老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的首批学员。
图为颜克臣师傅正聚精会神地雕刻人物木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竖方 供图
回忆起40年前当学徒的日子,颜老告诉实践队员,“那时真的很苦很累,要不是因为打心眼里喜欢,可能不会在这个行当做这么多年。”因兴趣与年画刻版结缘的颜老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年画雕版大师,为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业内人士更是评价颜师傅的雕刻技艺“师法传统而不泥古,创新风格而不媚俗”。
四十余年的坚守,担在肩上的责任
颜老清楚地记得,“他雕刻的第一块木版是《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老艺人杨成海、杨福源等人的指导下,历时2个多月,刻画了6个人物,可惜这块木版早已找不到了……”在雕版技艺上,他博采众长,雕刻的作品线条挺拔流畅,画面清晰俊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法风格,先后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
图为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中留存的年画印刷木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竖方 供图
在与颜师傅的聊天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这四十余年里,颜老始终保持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攥刀、左手推行的姿势,日复一日的雕刻,颜师傅的五个手指中有三个已经不能伸直,而常年定格在握刀的状态,指节也因此肿胀变形,只能每晚用高浓度的白酒搓手,以缓解疼痛。由于长时间伏案雕刻,颜克臣的颈椎受损,压迫听力神经,更是导致右耳听力下降。可尽管如此,颜老还是坚守了四十余年,想来这不光是他对年画雕版的热情,更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种责任。
年事既已高,唯愿传承久
如今在杨家埠,掌握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特别是雕版技艺的老艺人越来越少。颜老告诉实践队员,“刻版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雕刻中需要做到的心静如水,因为若刻刀稍一冲动,刻坏一处便前功尽弃。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喜欢年画的也少了。加之刻板比较辛苦,年轻人也不愿意花十几年时间去钻研一门前景并不乐观的传统艺术。“现在,肯静下心来学习老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位“守艺人”心里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而发出的感叹,也证明这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使命感。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欣赏年画作品《韩湘子出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竖方 供图
颜老说,“我现在年龄大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工艺能传承下去,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东西。现在,我的工作室里那两名学徒已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将来我干不动了,我的徒弟也会代替我将年画工艺传承下去。”说这话时,颜师傅嘴角微微上扬。
“作为一名老艺人,他不仅要创新作品,更要守住这份中国传统技艺,还要想办法让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我们也找了些会直播的小伙子帮我们宣传,再加上政府这些年的照顾,我对年画的传承更加有信心了!”颜老憧憬着,眼里的光异常夺目。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来到杨家埠直播宣传的年轻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 供图
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做好传承主体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使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生生不息,实现永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4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