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助力孔子文化传播,今年寒假我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承德继圣•译心载道”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于线上开展了为期15天的对外宣传实践活动。在这15天里,我同外国友人及受邀外教开展了许多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线上答疑解惑,西言辨中典”。
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初步了解到,与会人员对于论语宣传视频中主要的疑惑在于穿越场景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典故。经过实践队内部激烈讨论,我们将此番疑惑主要归因于三大方面:由古汉语向古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问候礼仪问题及孔子文化的奠基背景。由此,我们积极分组、热烈讨论,将实践队分为解惑三小分队,针对每一个问题分类细化宣讲。一边解惑,一道深入思考,我们一同走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语小故事,一道品味圣贤的前世今生。
尤其是在孔子文化的背景方面,我们进行了集中讨论,最后决定以类比的形式进行讲解: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便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这棵文明大树的树干为什么能够这样粗壮,正是因为这个根扎得很深很牢。春秋战国时期之于中华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涨期。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理解孔子儒学的思想的来源,不了解孔子儒学有一个广阔的文明的背景,我们便很难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宽度,很难理解其超越性。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我们从外国友人处得到反馈:由于领域人才匮乏、宣发方式有限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孔子文化推广活动开展频率较低且宣发方式单一,难以推动孔子文化走出去。对外宣传的缺失致使传承千年的孔子文化的光辉,似乎正在丝丝缕缕中流失,被人遗忘。但在实践团队的集中讨论下,我们当下决定对视频进行修改,将接下来制作的英文宣传视频做成中英双语,在远扬孔子文化的同时,一同重视自家门口的宣传,实现受体多元化,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贡献青年的力量。
可在接下来的修正环节,我却犯了难。古中英双语转换并非想象中简单易控,难以琢磨的古语处处叫嚣着不甘被驯服的火爆脾气。但团队的意义在于“有难同当”,队友们见我满面愁容纷纷献计献策:“试着查阅古英语词典,或者于线上参加一两节翻译课堂……”。同时,商务英语系主任宋兆娟也亲切地以身示范,耐心地为我展示翻译要领。以“细心”为基础,以“同心”为桥梁,在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帮助下,迎面的难题逐一击破,跳动的字符与论语典故交相辉映,闪耀着名为团队的强烈聚光。
线上答疑解惑孔子论语文化,深入了解孔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我再度看到了论语文化的闪光点;而将个人专业能力与当地文旅需求相结合,我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短板;腊月的寒风无比凌冽,俯视人间、冰冻万物,但将困境溶解的却是少年的热枕。平均年龄20岁的我们利用寒假,于线上传播论语文化,写下了属于我们的浓重一笔。我们穿梭在广阔的知识海洋内,更是行走在传播孔子文化的路上。我们一同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于热烈探讨中中发掘其存在的现实问题。15天的时间里,我们看遍了论语典故的角落。看灵动的故事,看跳动的鲜活,看人看景,工作学习。只恐词不达意,纸短情长,难绘当时模样。纸上绘不出我们悉心钻研的模样,照不见少年们寒风中额间渗出的汗珠,亦听不到落日余晖里那爽朗欢快的笑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冬天,一群满腔热血的少年,留下了独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一幕幕场景、一张张笑脸都是我们来过的铭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0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