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力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入挖掘中华流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寻梦逐根传统文化实践队员为深入探究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以对联为着眼点,安徽省蚌埠市义乌国际商贸城为实践基地展开实际调研,剖析传统文化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深远影响。
寻味对联的前世今生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的起源颇有争议,但是总体来说,多认为对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出现在秦汉时期,最初人们通常在大门两侧深红色长方形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此二神的神像,用来镇邪祈福。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将此改进,书写和书画改为题词联语,也就是悬挂桃符。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干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人们多把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的提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看作我国最早的春联。
亲入市场探寻对联的当代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对联这一传承千百年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对现今中华民族的影响和价值,社会实践成员来到市场,亲眼目睹了经过多年发展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而做出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形式多样的对联形态。进入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挂于电梯口的两层大红色对联,十分惹人注目。新春佳节将至,市场内车水马龙挤满了采购的顾客。对联对当代中国人的最大意义无疑是每年春节贴在房屋门上以图喜庆吉祥,贴对联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新年的重要习俗也是现下“年味”的重要来源。对联以鲜艳的正红色纸张为底色彰显了与中国民族普遍认同的“红色观念”相契合,而文字有的用黑色毛笔写就,有的则用烫金色颜料。传统的制作方法配合现代科技碰撞出多姿多彩的火花。
实践队员注意到,除了供家庭使用的主流对联外,市场内还有不少巨型对联。老板介绍说,最近几年蚌埠私人微小企业、私人工厂蓬勃发展,不少人也会在新春佳节购买对联贴在厂房大门,以祈求来年生意兴隆事业顺利。
对联作为自古传承到今的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厚重博大的历史见证。在注重传统文化复苏传承的当代,我们广大青年更应该走入实践,切实感悟历久弥新的魅力,积极做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创造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7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