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书上之功夫理当付诸于实践,实践之心得也应内化于精神。
浮云朝露,居诸不息,历时两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即将步入尾声。在本次社会实践之中,我们实践团队以“Hey宠”为名,取“万物有灵,用爱回应”为旨,加之以多种实践方式相结合开启了一趟为爱护航的旅程。此次社会实践之行尤为充实,我本人也是感悟颇深,收获良多。
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研究课题为“中国古代动物保护思想及相关理论的整理翻译研究”。前期,亦是七月初至七月中旬,我们主要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通过阅读文献,搜集资料,将其中有关内容整理归纳,理清其中之思路,探求当中之联系,摸索内部之奥秘。我们所阅文本,涵盖儒释道经典,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期刊,再加之网上所搜集的资料,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不言而喻,文献搜集整理的过程并不是像我想的那般轻巧。若你所猎文章甚少,你心中便无内容可写,那也就便无从下笔了。所谓“人向静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坐得住冷板凳,方可啃得了硬骨头。这便是我的最大感悟。并且,与我而言,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儒释道三家经典文献中所涉及的古代动物保护思想,大部分我也是第一次读得,细细品之,却又一番新天地,加深了理解,我便明晓其中的哲理。归纳整理时也会发觉这三方理论互通之处,殊途同归之感跃然纸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册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受明于先贤之言,指导于今世动物保护之困局。即便再苦再累,当想到我们的工作成果有机会运用于实践之中,那这些感觉也就无足轻重,完全被抛在脑后了。
中期,亦是七月下旬始至八月中旬终,我们这一阶段将工作的中心转移至线下实践活动。主要任务便是制作问卷,发放问卷,走访调查,拍摄照片,制作视频等。问卷主体由我进行设计编写,初稿既定便交由其他队员进行预测修改,前后共进行了三次校正才进行发放,问卷发放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步进行。我们能走访调查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与动物相关的机构和场所。如动物收容所,动物园等。在那里,我们走访了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以及经常碰到的困难等。从他们的言辞里,我们可以感知到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的热爱与潜在的担忧。在我看来,摆放在很多人面前的是力不从心的无奈感。这世上有日夜不息的倡议与保护,同时也存在着屡禁不止的残忍与杀戮。这是一场道德与利益的角逐,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这也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我们要将典籍里的智慧化成润物细无声的甘露,深入到人心中,让大家认识这个世界,爱护这个世界。万物皆有灵,这是自然的机理,我们要学着用善意回应。
后期,亦是始于八月中旬,止于九月初,这一段时间便渐渐进入暑期社会实践收尾阶段。我们团队将前期各自收集的思想理论再次汇集整理,开始了浅层次的翻译研究。相较于文献整理,文献翻译更显得略微复杂。我们通过网络搜集各种翻译版本,借鉴摘录。未找到相关译文的句子,我们便向老师求助,为我们指点迷津。尽管工作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一天翻译的数目只有几个,但我们很享受,很有成就感。我们团队还创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公众号“归虞”,每时隔两天我们便会将我们的翻译成果更新至公众号中进行宣传。向大家介绍我们心中的典籍智慧。不仅如此,我们还面向小学生组织了一场有关动物保护的主题讲座,以此扩大我们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身为当代青年,我们必然要做到,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明心方可正行。而言传身教当真是不二法则。我认为,若想治本,那便是通过教育影响一代人,不仅仅只通过利用如今的科技便利进行宣传,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长远看来便是事半功倍。实言,李时珍医者仁心,集历代医典之要,具半生游历之详,倾尽半生得以著成《本草纲目》,他有“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决心。司马迁良史之才,遍古今之史,通家国之义,卧薪尝胆撰成《太史公书》,靠的是“或重于泰山”的坚持。成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贵在坚持。前路漫漫,我们度过了这一段,努力了这一截,相信终会渐渐变好。
站在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潜游海底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方知宇宙浩瀚,自然可谓,生命可敬。本次社会实践让我认识到动物保护工作之艰难,责任之重大。同时也感受到典籍之希望,这些思想就是不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些动物保护思想,通过我们将它们传向大江南北,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承中国的精神,让他们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50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