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日,我们开始了我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第一站周玉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巢湖闸,在张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巢湖闸从始建再到扩建加固,成为控制巢湖蓄水位,调节冬春季径流的必要措施,张主任根据巢湖闸防洪工程位置图为我们清楚地讲解各个地点泄洪的具体流向,特别是在2020年安徽省洪灾特别严重的时候,巢湖抗洪防汛过程中巢湖闸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巢湖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我们又深入了解了巢湖闸具体如何工作,巢湖闸的开关也由曾经的手动开关到现在全自动化的自动开关,我们也被这一大工程的魅力所折服。最后我们在巢湖闸的会议室里面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工作人员都热情的向我们解答,第一站在观看完巢湖闸的宣传纪录片中落下尾声。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巢湖水质检测站,经过监测站站长、主任等对目前水质监测现状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合肥日益发展的前景中,水质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但正是因为这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在背后勤勤恳恳,默默付出,才会把巢湖流域的水质环境保持的如此良好。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办法急于求成,他需要一系列的水样采集,气相色谱分析,可见光分析,水生物分析等等,后让我记忆尤深的一句话,李老师在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时说:“我们正是在这些枯燥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发现那些闪光点”明白了有些工作虽然很枯燥,但是仍有人愿意去坚守去努力,有些明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物可能都是成百上千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有人愿意奉献,有人默默努力。
结束第一天的旅程,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我们与巢湖一起砥砺前行,牢记习总书记的嘱咐,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美丽的名片。
6.22实践感悟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第二天,我们重走了安徽创新馆。我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安徽创新产业和技术,从先进制造自动化、生物新医药、电子信息三个方面展示了安徽正在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力量。不禁感叹道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安徽绿色创新科技在新能源汽车、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引起国际科学界风起云涌,而诞生于合肥的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彰显着中国绿色创新实力。重视生态的变化与发展。
如果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则是人民用船划出来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进入烈士纪念碑展馆中。那密密麻麻的字,那冷漠的文字,却是一条条血热的生命,是用鲜血铸成我们美好生活的人呐!在八千余名烈士纪念碑前,我们沉默、怀揣感恩之心,正如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第三站队伍沿着习总书记的路迹,去了巢湖大堤,了解了治理洪水以及泄洪区的保护措施;随后与罗家疃村委会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一名农村环境专干人员在谈到与习总书记会面时的激动场景:“他完全不像电视上那么严肃,而是和蔼可亲!”罗家疃村委会工作人员更是在2020年抗洪工作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将罗家疃打造为具有深层次的聚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农村。
今天,遇到美好的人,看见美丽的环境,我想,这便是时代的进步,而我们徒遇幸福,也将携带美好去往下一站,注生态,护环境,观展馆,铭红心,访村民,体民生!
6.23实践感悟
春风伴着明媚阳光,我们来到了马鞍山,今日我们有幸来到马钢智园,从马钢首核大脑的控制中心,到技术集成馆以及马钢智园展示馆。通过实地观看照片、视频、模型、实物展览,大家看到了马钢60多年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马钢在绿色发展和智慧制造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华章,总是在奋斗逐梦中书写。从创业者到奋斗者再到奉献者,62年过去了,马鞍山从一个小小的城镇,变为如今长江边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与马钢的创建与发展密切相关。马钢带动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其吃苦、勤劳、勇于拼搏的企业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马鞍山人。身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学习和坚守马钢精神,努力学习,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薛家洼生态园,初次来到这里我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这里的风景真是美如画。据当地居民了解此地曾经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原有非法码头3家,散乱污企业7家,固废堆场1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危旧民居96户,停靠渔民作业船、住家船223条。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我被此项壮举所振撼到。此次实践使我明白了薛家洼生态游园的建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在马鞍山的落地生根,也是各位工作人员建设任务完美达标的生动体现。环境的治理在于每个人的努力,无论是政府的正确政策和完善的补偿机制,还是管理人员的严格有序的计划,亦或是渔民村民的支持理解等。这都是每个人奋斗的结果。
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吧!我们一直在路上!
6.24实践感悟
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迎着朝阳出发,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继续前进,团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了第八站—滁州小岗村。宽阔的马路和路边的绿树交相映路上三条靓丽的颜色的马路线就像在线谱上的音符随着坡度不断跳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伫立着的凤阳小岗村牌坊,红白相间,彰显着它的历史底蕴,让我更想一探究竟。走进大包干纪念馆里,讲解员围绕历史图片讲解着小岗村的“惊雷”之变和惊天动地的变化。“大包干”是时代的趋势,农民的选择,闯出了农村改革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那张按下红手印的“生死状”已成为见证改革开放的珍贵文物,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小岗村也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的标志,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如今故事愈发精彩,笔直的大道,两旁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小饭馆、特产店、小超市,一间挨着一间。沿着村庄放眼望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小岗百姓对富裕、兴旺、幸福未来的期许,对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追求,已然成为触手可及的事实,处处都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通过走访调研,我观察到当地以纪念馆带动当地绿色旅游,如绿色农家乐等,了解到当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如打造绿色食品生态园,葡萄旅游节等,通过绿色走小康路。
通过此次参观小岗村的沈浩同志纪念馆,观看电影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30年前的红手印,他们为了一块地,30年后的红手印,他们为了一个人。沈浩书记生前在小岗村的奉献是家喻户晓的,他不仅深入基层,心系百姓,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而且能够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也切实感受到了小岗村发展的变化之大。
后来我有幸采访到当年“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老爷子,关爷爷非常热情的和我们聊天,提及当年往事,他非常的激动,尤其对习总书记和沈浩书记表示衷心的敬佩,在短短的交流中,我不仅了解到当年实施“大包干”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也感受到小岗精神和政府的伟大决策。忆当年,小岗村民的敢为人先,不断奋斗。看今朝,我们青年也要接起时代的接力棒,一直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6.25实践感悟
6月25日上午八点半,实践团全体成员跟随老师来到阜南县西田坡台庄蓄洪区了解受灾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村庄的环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总书记视察的路线先后来到了村庄的主干道、临时党支部和受习近平看望过的王爷爷家里,了解到了西田坡人民齐心协力,“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王爷爷给我们讲述了当时总书记来西田坡慰问受灾群众的情景,我们也亲自体验了总书记当时的掀锅盖的动作。随后,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从小巷子里穿过来到了总书记对受灾群众发表讲话的地方。一路上走过,充分体会到了西田坡环境整治前后的鲜明变化,由之前的脏乱无序变成了如今的干净整洁。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同舟共济、风雨前行、战胜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 我们暑期三下乡调研调研的最后一站便是阜南县王家坝纪念馆。1953年时修建王家坝闸,2003年淮河特大洪涝灾害期间,蒙洼地区水利工程设施损坏更为严重 ,为此重建王家坝闸。2020年淮河发生了今年的第一次大洪水,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检测到水位超过警戒线后立即向上级报告,在得到开闸的告示后,许多干部带领居民转移到安全区,随着王家坝闸13孔闸门缓缓打开,浑黄的淮水如脱缰之马翻滚着涌入闸外的濛洼蓄洪区,很快吞没了绿油油的庄稼和低矮的树木。蒙洼蓄洪区自建成以来,许多蒙洼人民抛家舍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他们不屈不挠,淳朴厚道的品质战洪魔,展开自救。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7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