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实践活动总结为庆祝中国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组织了“关注乡村发展状况及环境保护”实践小队来开展暑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发展的历程,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中量大材化学院成立了9人小队调查乡村发展状况及环境保护问题,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做国家更优秀的接班人。2022年八月中旬,经过前期大量商讨及筹备工作,小队成员发布线上问卷以求了解大家对乡村发展状况及环保的了解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的发展及环保问题。在前期大量筹备工作后,于2022年8月18日至8月25日,为期八天的实践活动于浙江宁波慈溪市新浦镇下洋浦村正式开展。实践小队队长白千金踏实肯干,认真负责,遇事冷静。组织引导、安顿队员,活动前组织队员设计问题。队员有龚禄稍,贺丹翔,闫宝惠,张佳宜,张浩扬,张利扬,陆英杰,王友俐。在小队在村中的第一次活动“与村委会妇女主任交流并了解下洋浦村发展情况”时,面对妇女主任阿姨的侃侃而谈,我们发现大家之前思考设计的问题和对本次实践的定位与目标有些太过想当然了。在队员们的私下沟通交流后,我们打算采用“多问,多听,多看,多学,多思”的行动策略。我们仍然采用调查采访的常规实践模式,但大家对自己的定位,实践的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初的实践目标是了解目前乡村建设发展情况,帮助当地人民,形成共赢成果。参与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关爱当地老人以及孩子。而当我们从妇女主任阿姨那了解到部分实际情况后,发现我们的目标太过理想化。当地的养老院和学校因疫情原因不能开放,且即使对我们开放,我们能做的也仅仅只是参观而已。或许我们可以帮忙打扫一下卫生,晾晒一下被子,但不能带给他们长久的温暖。这样表面且短暂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对我们来说也仅仅是多了几张照片而已。百余年的时间,他们下洋浦村从移民落地生根一无所有,到跨越时代紧跟党和国家的脚步迈入富庶。村民们无以不是经历时代变革紧追时代脚步从一无所有步入小康富裕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而我们则是初生的牛犊,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和经验让我们感佩。队员们不再考虑凭专业知识发现问题,指导村民发展的目标。队员们对自己的定位从“指导者”转换为“学习者”。8月19日下午,我们从村委会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下洋浦村人口935人,其中六十周岁的老年人有265人,占总人口的28.32%,还带领我们在三楼和四楼的文化礼堂,参观了下洋浦的由来发展和海图文化。下洋浦的村民说自己是“赶拢百姓”,意思是从四面八方迁移到着儿来的。这话很贴切,只因都是从外地迁移到这里来的,其中多数是从四灶浦、相公殿等西部地区来的也有些是从卫山等东部地区来的。因而人数不多,姓氏却不少,是真正的“百家姓”,这里没有显赫大户,没有名门望族。19世纪末,下洋浦村共有姓氏94个,其中32个姓下只剩下一个人。到今天,一些姓氏已经消失。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将农村中的居民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个不同类型。然而,下洋浦村竟然一户地主富农也没有,连中农也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是贫农。尽管,大家都称自己是务农木头,但不少务农的家庭连一亩土地也没有。说当初的村民是移民来到这里的并没有错,但如果具体来说,大部分人是逃难,逃荒,甚至是要饭来这里落脚的。初到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是富有的。许多家庭来的时候,家里的全部财产都由男人用一根扁担两只箩筐在肩上挑着,扁担的一头是一些破棉被,旧衣服,另一头是一些锅碗瓢盆等旧家伙。男人的背后,通常跟着一个拖儿带女的女人。至1920年前后这片盐碱地上已经聚集了近20户人家,开始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也是在那时候,下洋浦诞生来。巧合得是,8月19号上午中央电视台的外文频道也在下洋浦拍摄有关海图文化的直播。滩涂地上的人们正在辛勤工作,当地村民在劳作间隙展示着各种智慧结晶——各类捕鱼工具。他们如鱼得水,人原本在滩涂地里会因为重力陷入泥巴中,很难行走,但有了这些工具后,他们就像在冰面上起舞,如电车般飞驰。四楼的展厅里,也有渔民所用的各类刀叉,有用来捕鱼的,也有用来捕鳗的。接着我们了解了下洋浦村的历史发展,下洋浦村位于慈溪市新浦镇东北角,距离慈溪市政府24千米,北临杭州湾,东与附海镇接壤,西与新闸村为邻,南与洋龙村相连。至2014年年底,全村常住人口总户数为353户,共961人。常住居民中有少数民族25人,分为4个民族。其中,壮族17人,布依族3人,苗族3人,瑶族2人。另外,近几年外地来我村的务工人员及家眷通常保持在300人左右。8月20日上午,我们有幸采访到当地村支书,在下洋浦村委会休息室村支书与我们讲述了下洋浦的发展进程。这次访问,我们了解到下洋浦村在历史上主要是种植棉花、蚕豆、大小麦、油菜籽等作物,也有少量的高粱、玉米、瓜类、蔬菜等作物;现以种植蔬菜、丝瓜络、花卉等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下洋浦村民靠着大规模种植丝瓜,将成熟后的丝瓜泡入河水中,等待微生物将其外皮腐化后,取出丝瓜瓤晾晒风干制成丝瓜落。这丝瓜络是制造洗浴用品的一种优质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下洋浦丝瓜络洗浴制品已经打出了名声,产品远销海内外。下洋浦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集中的丝瓜络生产基地。四楼的展厅内也有丝瓜络造物的专展,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沐浴用品,也有拖鞋—这是最次等的丝瓜络制作的。但是前几年,因为丝瓜络制作加工造成的水污染太大,为响应国家“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丝瓜络种植渐渐减少,后来开始发展葡萄产业。在开始发展葡萄产业的时候,当地还会有一定的补助,积极引导当地村民改革。同时我们了解到当地老龄化也很严重,村支书对村内人口情况熟记于心,全村935人,60周岁以上的就有265人,村内养老抚育子女压力大,人口老龄化依然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阻力。村支书对我们寄予厚望,期待未来我们这代人能够解决养老和抚育子女压力大的问题,期待我们摸索出更好更科学的养老模式,这也有利于稳定社会,提供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经济发展。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几户村民,深刻了解到了基层官员对于工作的认真,积极引导当地村民跟随国家的发展道路,不断改革个创新,当地村民对村委官员给予肯定。小队参观了下洋浦的葡萄展,并参与了葡萄种植基地的工作。种植葡萄也是非常的辛苦,在夏天大棚中接近40多度,稍不注意就会中暑。我们采访当地的葡萄种植户得知,在他们刚开始种葡萄的时候,种植的是普通葡萄。第一年发芽爬藤,第二年即可挂果,普通葡萄在正常收获的情况下亩产20000元左右。当地党支部会对新出现的葡萄种植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并会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种植户提供技术扶持,当地党员们为农民们发家致富寻方觅计,为葡萄种植户们寻找市面上的优质新品种并寻求种植方法。据葡萄种植户们讲,4、5年前当地葡萄种植户们陆续引进了色美味甜的“阳光玫瑰”,市面上能卖到30~50一斤,分包商们向他们收购时根据葡萄优良也能卖到10~30一斤,还有这两年新引进的优良品种“浪漫红颜”,这两年的收入能达到亩产100000元左右。但种植葡萄收益虽高,仍有风险。若当年夏季下雨过多,葡萄就不会甜;东南沿海每逢夏季台风多发,若一场台风把葡萄棚挂倒,这一年的辛苦就都白费来;如今年这般高温少雨,种植户们就要每天5,6点起来浇水打理葡萄藤,晚上10点11点才可以休息,而且棚中一般要比室外温度更高,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本次活动中队员们的社交、心理、生活能力受到了挑战,也得到了提升。在和村民们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从最初认真地聆听,到之后严谨的回应,再到和村民们相谈甚欢。队员们怀着谦虚的态度,抱着学习的心态,向这些朴实的劳动者们学习实践的经验。本次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实践目标和自己的错误定位,也是对这次错误的正确认识促使我们抱着谦虚严谨的态度向这些劳动者们学习。此次实践让队员们体会到了食物的珍贵和生活的不易,感受到了当下生活多么的幸福,我们应该为了这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4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