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校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
——采访张伯荣老师
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红色印记”暑假实践团队社会实践纪实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培养出了一代一代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大工的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当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这一角色,大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红色印记寻访团”暑假实践团队于2017年7月20日寻访了67级杰出校友张伯荣老师。张伯荣老师的求学之路、入党经历、工作经历无不让我们深受启发,张老师对中国共产党和母校的深深情谊也令我们感慨万千。
偶然初识进大工,开启传承精神路
当我们谈到如何进入大工的时候,张伯荣老师显得无比激动。那时候大连理工大学还叫大连工学院——大连最好的大学。听同学的父亲推荐上了大理工学院的造船系啦。不过来了之后觉得大连工学院的造船系真挺不错的,除了上海交大,也是非常强的。那时候是六二年,刚经历完三年自然灾害嘛。那年招生人数最少,对学习成绩要求是很严的。学生大多是工人家庭或者贫雇农家庭出身,那一年对我们出身的要求就放宽了。
(张伯荣老师讲述进入大连理工大学的点点滴滴)
说起大工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张伯荣老师感慨万千。当时班上三十几个人,开学考试,好几个不及格的,其中就有班长和学委。补考也没及格,按照学校规定就要留级。张伯荣老师时任团支书,就找辅导员教务处恳请宽容,不行,必须留级。还有一个,是从上一届留级到他们年级的,这一年又不及格,按照学校消规定就要勒令退学。他父亲来了,真的是都流眼泪了。工人家庭孩子读个书不容易啊。后来文化大革命,社会动荡。但是张伯荣老师却在这样的的环境下踏踏实实的努力学习。那时候就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只有学习搞好了,才能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啊!
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国搞建设
当谈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张伯荣老师犹豫了许久,这其中还有一段旧事。张伯荣老师由于家庭原因跟随哥哥从山东来到了大连。那时候政治运动比较多。那时候的学生啊,感情都比较朴素,对毛主席对党啊,都是绝对的拥护爱戴忠诚。那时候大家对入党都比较渴望,毕竟是很光荣的事情。张老师虽然是团支书,哥哥也一直在部队,但是因为他父亲的一些历史问题,所以入党就比较晚。但是张老师十三岁入团,全校也一共没几个,也是很光荣的事情。到了七八年,就不再太强调那些历史问题了,重要还是看个人表现。那时候入党没有什么别的想法。现在好多人,入党是为了升官,也有的是为了发财。想想革命初期,好多共产党员,他们有什么,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可以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真的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但反观现在的人们,有一些干部,台上讲的冠冕堂皇,台下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这个党不正不行。像焦裕禄这样的人物太少了,相反那些贪污腐化的人比较多,不抓的话真的是亡党亡国。张伯荣老师深切讲到:“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的希望,为老百姓办事。讲话还是办实事,都是以人民为主,为人民谋福利。”
(张伯荣老师讲述入党经历)
听了张伯荣老师的话,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沉思,我们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什么?相信听完张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都会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上必将端正思想,有所突破。只有我们当代青年坚持正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工作路上求实干,一心上进为国家
张老师最开始在天津新港船厂工作,为人正直,参与580柴油机的研制工作。后来听说国家要筹建山海关船厂,急缺技术型人才。于是便毅然决然的放下手中的位子,积极投身到到山海关船厂的兴建工作中去。等到八四年,当了技术科科长。做科长就不能单管自己专业了,毕竟知识面太窄,船舶方方面面的是都能碰到。印象挺深的一件事是,一个远洋的渔船,要做空调系统。张老师没学过,开始自学自己研究。单就自己专业的知识,面很窄,到了社会上就不够用,说实话也下了不少功夫。张老师教导我们说:“工作上你就研究就琢磨,不试一试,他成功就成功了,不行就再试试别的方法。”听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何为“活到老,学到老”。
(张伯荣老师讲述工作经历)
工作是给自己干的。可以唱高调,但一定要去把工作做好。
后来船舶行业不景气,经过调度去了大连机车厂。 张老师刚到机车厂,就针对240B型柴油机图纸提了几十条问题。审议一下,其实都是些基础问题或者设计的问题。要知道到一个单位,各个设计部门,一去就给人家找出问题。人家能够看到做出的工作,承认你认可你。一九九三年,机车厂所属的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有限公司要评在八五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科技工作者,一共评26名。厂里一万多职员,四千多技术人员,张老师才来六年就被报上去了。原因还是到什么地方去还是要踏踏实实工作,别人认可了,才是可以的。研究新产品的时候,张老师是白天六点起床去工厂,晚上研究到十点,就这么坚持了两个月,终于开发出新产品。
工作还是要为了自己、为了国家建设。
(张伯荣老师谈及升职回绝时的激动)
在张老师工作期间,多次升职和加薪机会张老师都婉言回绝,大家对于张老师的人品也是十分的认可。到2002年本来该退休的时候,厂长派张老师到马来西亚去再组织两台机车。后来才知道,是另一个厂长,他搞热工,虽然业务上没有联系,但他听人所说对张老师印象比较好,所以再给张老师安排一个事情。张老师一心求实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正是当代广大工作者恰恰缺少的吗?
船舶行业发展缓,大工学子当争先
当我们问起船舶行业的发展前景时,张老师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之前船厂行情还可以,在新港船厂也一直也在研究开发一些新产品。就是到了八七年的时候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了。现在船舶是有点冷清,不过那个玻璃钢船还是很火的,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张伯荣老师向我们展示船舶行业的最新发展)
张老师认为,船舶和这个一带一路有一定关系。过去很多都是通过海上运输,但是现在亚欧铁路发展,也算是抢占了一部分海上运输的物流量吧,可能是有一定影响,还是取决于国际形势发展吧。
(张伯荣老师讲述船舶行业的发展前景)
张老师就专业方面教导我们:“只要肯干,一定能做出成绩来。我是没做出什么大成绩,但我踏下心来,没有去好高骛远。成为大家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是要安于这样做平凡人的状况。虽然现在是不景气,但那是因为咱们国家之前的船舶发展太快了,现在太多过剩产能,竞争也激烈得很。但是厂子里还是需要技术人才的。你们要眼界开阔些。”
(张伯荣老师悉心教导我们要踏实肯干)
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对张伯荣老师的慰问与采访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临别之际,张伯荣老师特意嘱咐我们:“学习呢,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真的要好好珍惜,踏实努力,不要浪费青春,知道艺不压人,好好学些有用的东西,将来踏踏实实的做出些成绩。不要辜负爸妈对你们的希望,平平安安,做人正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咱们理工大学的学生都是足够优秀的人才!”
(张伯荣老师与“红色印记”实践团成员合影)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红色印记”暑假实践团 董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9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