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点亮初心
6月27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暑期社会实践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分别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八角楼和坝上村四个景点进行优秀传统革命精神的学习、居民走访调研以及反诈和溺水的宣传。
图为实践队队员走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今天一整天过得既充实又饱满,虽然很累但是也收获到了很多。上午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松柏叠翠、庄严肃穆的井冈山烈士陵园坐落在茨坪的北山上。远处云海中露出点点峰脉。山风吹来,井冈山脆竹子发出阵阵涛声、似乎想对人们倾诉什么。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屹立在北山上,远看纪念碑像一团跳动的星星之火。近看,又好似一杆杆革命的枪。在整个红色教育参观过程中,给我们的震撼是深刻的。经过老师给我们的革命故事的讲解,使我明白了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还有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合影。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让井冈山上的黄洋界名声大作,国人尽知。这千古名句出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毛泽东的作品《西江月·井冈山》,全文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我们带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来到黄洋界,参观炮台及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进行《西江月·井冈山》的朗诵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演唱,在诗词和歌曲中领悟红军抗战的坚韧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紧接着我们有来到茅坪镇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和具有浓厚红色传统的山村——坝上村。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在八角楼我们能看到毛泽东在微落的灯光下写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井冈山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图为实践队队员倾听李祖芳爷爷讲述红色故事。
在坝上村的经历也令我印象深刻,让我走进红军之家,了解红军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坝上村是江西省最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军村,是江西省乃至全国的优秀脱贫典范。通过坝上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兵分两路分别由指导老师刘聪和叶伟平老师带队在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查。我是由指导老师叶伟平在村中寻找红色足迹和红色文化调研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另外一方面这个乡村面临的问题。那就是乡村留守儿童上学路程遥远,每次上学都是做村里邻里帮助下去到学校,这个交通问题在农村还是有待改善。另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书记李祖芳先生,他不仅被评为党员先锋,也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他以极高的政治思想高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义务感毫无怨言的带着我们在坝上村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该村的红色文化历史。在他的详细介绍讲解下,我受益匪浅,更加上课的领悟到当时红色革命烈士的艰苦奋斗的战斗时期,还有革命烈士为革命胜利做出的英勇事迹,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更深知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队员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外合影。
今天的井冈山一日游,在短暂的时间内调研了多个红色景区及乡村。通过切身体会红军当时走过的路,直观感受红军当时居住过的房间,更加让我体会到红军当时的艰辛以及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明白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4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