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薪火相传“沂”起来,筑梦未来“习”文化
情系沂蒙守初心,青春献礼二十大。7月29日至8月1日,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访沂蒙 传初心”红色社会实践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到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13名师生以田间地头为课堂,重走红色足迹,访谈支前模范,在村情村貌考察、特色产业调研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走访来时路,重温朱村红色历史
7月30日,曾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75岁王经臣馆长,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为实践团队员详细介绍了朱村革命历史。这里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发生地和“枪声就是命令”诞生地。小小的朱村虽然只是滨海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部分,却哺育了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摇篮的缩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朱村调研时,亲切地拉着83岁“老支前”王克昌的手去他家探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血浓于水、鱼水情深的这份深厚情谊深深影响了他。“在淮海战役中,我用小推车和担架为前线运送粮食、衣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朱村人民筹军粮、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不计其数,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八名同志为抗日救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王克昌对实践团队员回忆道。在他的叙述中,实践队员们体会到革命年代军民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怀,也对沂蒙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深入产业园,见证乡村振兴硕果
7月31日,实践团来到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和柳编扶贫车间,探寻朱村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葡萄园经营者吴绍青告诉实践团队员们,朱村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培训、产业园配套、减免租赁费等方式,帮助村民们建立葡萄、黄梨、食用菌种植基地,助力村民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目标。
在柳编扶贫车间,赋闲的老人和妇女手中柳条纷飞,编织出初一个个精致考究的柳编藤筐。村民王兰平告诉实践团队员:“我们日常工作时间很灵活,不耽误接送孩子、照顾老人。你们别小瞧我手里的花篮,它们都要漂洋过海送到德国呢!”朱村“企业+柳编户”新兴产业模式,带动了村民就业,提高了村民的年收入。实践团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向村干部取经,深刻感受到朱村从“支前模范村”到“特色产业村”,由内而外的蝶变。
宣沂蒙精神,以青春献礼二十大
8月1日,实践团面向村民和青少年进行沂蒙精神宣讲。临沂大学植根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沃土,始终坚持传承抗大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沂蒙精神的发扬作出不懈努力。实践团宣讲员从“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在朱村社会实践的调研感悟,对沂蒙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全方位呈现了沂蒙悠久的红色历史和沂蒙精神的厚重时代价值,向朱村村民展现临大学子饱满热情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浩浩汤汤沭河水,回望沂蒙情依依。在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13名师生深入乡村一线,观察发展成就,倾听农民心声,深刻领会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见证乡村振兴在基层的实践成果,自觉从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增长智慧,增强信心,用青春唱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6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