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烟台7月16日电(通讯员 于昕)为了探寻非遗文化魅力,助力非遗传承发展。2022年7月14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ichem-惟石能言队”成员于昕采访掖县滑石雕刻传承人周世辉,了解家乡非遗传承现状,探讨如何开辟一条互利共赢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
在全国的雕刻行业中,以福建、浙江、山东省最为突出。而掖县滑石雕刻作为山东省的代表发展之路充满了艰辛。今年80多岁的王石麟等人出版了《莱州玉雕》,填补了掖县滑石雕刻书籍方面的空白。周世辉老先生等人也继续在传承非遗的路上负重前行。非遗传承保护之路总有人选择义无反顾。
【原料短缺市场缩减,保护发展满是艰辛】
实践队员于昕在正式拜访周世辉老先生前,于7月5至7月9日对掖县滑石雕刻的市场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实践队员得知许多石料工厂由于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石料开采困难。滑石可谓“一石”难求,如今也只有一些老手艺人手中还有一些滑石石料,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化石雕刻行业的发展。
实践队员于昕在对一些玉雕店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过去滑石雕刻畅销海外,是赚取外汇的热门行业。但随着雕刻工厂的关闭,个人手工雕刻工作室的兴起,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手工滑石雕刻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雕刻环境,但是也令他们失去了销往海外的渠道平台。实践队员向一些店主询问现在不能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许多店主解释道:销售渠道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里有着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他们也希望海外市场有重新开辟的那天。
图为实践队队员于昕向掖县滑石雕刻非遗传承人周世辉老先生进行提问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昕 供图
【五十八载匠心传承,非遗带动“共同富裕”】
在莱州市永安路街道一个简朴的小屋旁,路过的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穿着破旧的工作服,浑身上下沾满白色的粉尘,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将一块块石头化腐朽为神奇。这位老人就是是掖县滑石雕刻传承人之一的周世辉老先生,从事滑石雕刻至今已58年。当实践队队员于昕说明此行前来的目的后,周世辉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地进行了招待。实践队队员于昕在与周世辉老先生交谈中得知,年轻时周老先生积极响应共同富裕的号召,在全村累计招手学徒700多人,对于家庭困难的学徒,周世辉老先生主动为其减免学费甚至分文不取。并曾到青岛市聋哑学校、潍坊福利工厂等义务教学。周世辉老先生说,这是他是传承掖县滑石雕刻必须要走的道路,对他的弟子来说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艺是养家糊口的希望,这是互利共赢的选择。谈话后周老先生从他的材料柜中挑选了四枚用于印章雕刻的原石赠送给实践队员。未经雕刻的原石就如同如今滑石雕刻传承的现状,如何雕刻好这块“原石”,现在交到了当代青年手上。
图为掖县滑石雕刻非遗传承人周世辉老先生向实践队员展示他的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昕 供图
【“追求”创新“迷失”本源,非遗传承任道重远】
实践队员于昕将其从市场拍摄的一些创新作品图片向周老先生展示,并对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市场品味也变得更加多元这一现状进行咨询。对于这一现状周世辉老先生却提出了他的担忧。过度追求创新,忽视传统雕刻,就拿石狮来说越来越少的人会雕刻,甚至不愿意去雕刻。更有甚者竟不知滑石雕刻的传统工具“刀”,更别说如何使用它。
随后,周世辉老先生带领实践队员前往工作室,向其一一介绍各种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并将他珍藏的作品和保留下来的图片资料向队员展示。实践队员于昕在周老先生的指导下尝试拼好了一幅壁雕作品并在积极思考后,从当代青年人的角度对滑石雕刻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重重,单单是因后继无人而退出历史舞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如何打造一直非遗保护人才队伍,进行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科学保护,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迫在眉睫。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7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