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可回流,无法穿越时空一睹历史岁月。但“文化”是历史长河岸边的石头,触碰石头,文化大彩绘置于眼前。通过这些了解历史,探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和传统文化。7月21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的一员,我前往山东省淄博市扳倒井“酒文化”博物馆,寻觅酒香中的文化,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文化汪洋更需“推波助澜”。
提及酒,或许会想起“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又或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古诗中,酒往往和愁思纠缠在一起,对此,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酒文化是物质与精神交融的产物。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渗透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而酒和酒类文化在中国历史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发展至今,酒仍是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
7月3日晚,我参与了社会实践团队“ichem-惟石能言队”的第一次线上会议,讨论暑假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安排以及个人的任务。在7月21日,我带着传承非议传统文化的线下调查问卷,前往扳倒井酒文化博物馆,感受浓郁酒香魅力,寻求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图为参观国井1915酒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泽文 供图
我来到博物馆,讲解人员引领我去往国井1915酒庄,地下酒窖展区落满大桶大桶的陈酿酒,封藏时间少则三年,多则二十年。一年又一年轮回,在漫长的岁月中,酒分子不断挥发呼吸,酒香中凝聚着一代酿酒人的心血和汗水,孕育着生命的轨迹,沉淀着粮食的浓香。墙上挂着象征酒发展的历史照片,一个个看过去,细望着照片中的人与物,企图通过这不多的照片一探历史,妄想亲身经历。来到酿酒车间,亲身观望粮食的高温蒸煮,沉淀了天地间的灵气与精华,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刚与柔的并济,一点一滴都极其珍贵。
图为领略扳倒井酒的发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泽文 供图
随后,我进行街访交流,并做了线下问卷调研。我了解到,更多人知道的是网络上、社会上常提及的非遗文化,许多优秀的非遗文化还藏在薄纱之下。这是因为非遗文化宣传的方式比较单一,宣传面不够广,无法更深的渗入社会各领域,当然好的非遗传承人数量也是凤毛麟角。群众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够强,而年轻人又不太了解非遗文化。
非遗的传承之路依然漫长,传承要结合新时代的特性,比如可以在光影中记录非遗,利用影像记录,既可以让大众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绝妙精彩,将镜头拉近,一探匠人的手艺生活,又可以做好记录和留存,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天工苏作》等纪录片都做到了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的绝佳融合。再者,要重视青少年的非遗文化学习,中小学多组织有关非遗文化的活动,让青少年多接触非遗文化,早早种下文化的种子。最后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传承,来让非遗文化更“潮”。如今,人们对于信息的汲取大部分依托网络平台,社交平台的推文、小视频极大占据了大众视野,数字化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如大英博物馆2018年利用3D动画展现中国明代画家项圣谟的山水作品《秋林读书图》。从不同的维度出发,用新时代的途径宣传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彰显大国魅力。
图为对市民进行线下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泽文 供图
酒虽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那般炙热如火,寒若酷冰,绵柔如缎,锋利似刀的酒太少,它能让人忘却凡尘世俗,遗忘痛苦忧愁,令人向往。渴望有更多绝佳的酒,一饮便真能体会诗中的潇洒。“酒文化”也不是局限于庸俗的劝酒,而是回归本源,以文会友、以诗佐酒,年轻人的“酒文化”该有新的面貌,同样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我想未来的酒香会愈纯愈浓,传至每一寸土地。(通讯员 张泽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7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