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各地的落地程度有较大差异,农村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劣势明显。学校、家长和机构面临的“信心不足、通道不畅、能力不够三大难题”尤为突出。同时,更大的问题是观念转变。在实践队调研的山东、安徽农村,“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个观念仍然深深地刻在每个村民的脑回中。诚然,教育是突破原生家庭阶层的有力方式,但悖论就在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学习”这条路。特别是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农村家庭,父母“倾尽所有”供孩子读书,“不用你干活,你就给我好好学习”,这不仅仅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孩子的其他发展道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又“学习不好”的孩子未来怎么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僵化的教育体制塑造了“啃老一族”,“双减”政策的意义就在于此——保障孩子的多元发展权利。让一部分人下沉到基础建设领域,使“大学生”不再成为“大白菜”,也别成“香饽饽”,减少无序竞争,使劳动力结构更加合理。
如此,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社会“高阶”对“低阶”的“歧视。如此,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社会“高阶”对“低阶”的“歧视”,这是一道很难弥合的裂缝和观念固化。“如果谁家孩子上了技校,ta家长就要在全村丢人。”村民说。社会运转需要各个不同层次的人,任何人、任何阶层都有它独立的、重要的作用,任何岗位都可以散发出耀眼的光热——这是一个人尽皆知却鲜见有人能实践之的道理。另外,观念转变必须要有经济基础的转变。提升蓝领工人工资,改善蓝领工作环境,完善蓝领上升机制。但分配体系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
但当下,如何提升各个阶层的幸福感,让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幸福,是“双减”政策扎根落地,真正成为惠及社会民生的百年大计的根本之道。各个阶层,如果都能有“载歌载舞”的勇气和能力,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到来。在短视频文化迅速兴起的今天,“草根文化”崛起,在“人人都有”的“麦克风”中,有一种声音恒久地温暖感动人心,那便是“浪漫至死不渝”,一些拍摄“芸芸大众”的欢欣片段的视频,总是能获得极高的“点击量”和“点赞率”。由此可见,人们期望看到一个每个人每个日子都能够欢欣鼓舞的社会,这个目标很遥远,但我们却可以一直执此前行。因此,“双减”作为“百年树人”之教育的重要决策,它的落地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付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3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