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潮绣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价值,更大程度地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广州新华学院领“绣”之路实践队在潮绣的发源地潮州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2022年7月9日至12日,广州新华学院领“绣”之路实践队前往潮绣市级代表传承人宋忠勉大师的工作室进行调研采访,希望能够在潮绣非遗传承中发挥出青年力量。 宋忠勉,1962年出生,1980年参加潮绣工艺,1984年自主创办忠勉绣庄至今,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潮州市宋忠勉刺绣研究院院长、潮州市非遗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步入宋忠勉大师的工作室,潮绣精品、大型木雕及书法墨作陈列其中,团队成员的目光被深深吸引。钉金绣华丽精致,垫高绣栩栩如生,优秀的作品能带给人心灵感触,团队成员在沉浸式的观赏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潮绣的魅力所在。“潮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宋忠勉在谈及他与潮绣的的故事时说道。宋忠勉十二岁开始学潮绣,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收入来源有限,于是为家庭补贴生计成为了他与潮绣的结缘之始。从最开始辅助母亲的简单针法做起,到如今成为在潮绣领域颇有建树的大师,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 潮绣在中国占据了较多的历史长画卷,潮绣能够在从唐宋延续到现今,首先是因为其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垫高绣法较之于普遍的平绣更具特色,其次,与潮汕地区的游神和祭祀习俗相关,在传统的一辈人当中,游神等祭祀活动一直都深受重视,其中所用到的祭祀用品几乎都有潮绣的身影。因此,潮绣得以流传至今。 潮绣是一门从民间发展而来的艺术,作为讲述潮州历史的方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忠勉所创作的作品有许多,《百屏灯》是宋忠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创新性融合了多种艺术在其中,是讲述潮州故事的方式之一。作品主要以潮州民俗歌册为创作来源,刻画了430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创造了潮州民俗歌册的实物载体,在展现百屏花灯潮绣魅力的同时,也令人充分感受到潮绣背后的文化特色。 宋忠勉直言,《百屏灯》是使他感到极具挑战性的一个作品。潮绣是一门耗时耗神的古老技艺。《百屏灯》的制作历时18个月,在这期间他邀请数位专家进行指导并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精益求精。在此之后,作品又历经长达一年的修改,追求故事情节与潮绣元素的适配性,以保证史实正确,还原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追求作品的最优化。 潮绣的使用贯穿了潮汕人的一生。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接触带有潮绣元素的衣物,例如新生儿的衣服、成年礼穿的衣服、结婚时穿的龙凤褂等等。潮绣运用于民俗会比制作成精品的意义相较更大,比如运用于服装或潮汕地区的拜神祭祀等与人民大众更贴近的用途。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潮绣面临较大的传承困境。 古时人们学习潮绣是为了谋求生计,如今人们接触潮绣多以陶冶情操为主。 宋忠勉认为,创新会跟传统有相悖的地方。潮绣重在传承,现在潮绣面临的不仅仅只是创新问题,更重要的且更为迫切的还是传承问题。若脱离传统的根基,创新将无从谈起。创新方面可以说是内容方面的创新,但是基本的绣法仍旧是以潮绣独有的平绣、钉金绣、垫高绣为主,针法复杂多变。如今的绣工普遍年龄较大,传承潮绣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的创新更多的是寻找新的设计图案的和新的载体,比如将潮绣应用在更日常使用的《平安如意手提袋》《富贵传代》等潮绣袋包。潮绣作为一门传统手艺,要“先传承,再创新”。首先要掌握潮绣的传统绣法,之后再将传统针法与创新想法相结合。 团队成员在本次活动中领略到了潮绣文化艺术的魅力,审美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滋养。队员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潮绣的传播,扩大潮绣的影响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潮绣非遗传承中贡献青年力量,并呼吁广大青年投入到保护非遗文化的行列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0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