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7月6日,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革命老区,寻红村新路”调研小分队来到余姚市黄家埠镇十六户村,通过走访参观和口述访谈等形式,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革命老区振兴的红色历史和当下发展状况,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一、甬西大门,红色振兴
上午,十六户村姚力军副书记带领几位驻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调研团队。在访谈中,姚书记为我们介绍了十六户村的基本情况。十六户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作为革命红村,素有“南有横坎头,北有十六户”之称,位于余姚市最西北部杭州湾畔,占据甬西大门的重要位置,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余上地区的重要活动点之一,曾踊现出陈云、谢飞、章钦等多位革命老前辈。现在,十六户村依据曾经的红色历史,建设了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等建筑。当年的“红色通道”,如今有了新的发展。
二、沧海桑田,党建引领
“从1942年10月十六户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到现在,刚好八十个年头。”已经退休的倪老支书这样讲到。从上世纪20年代的反清丈斗争,到四十年代成为浙东四明山根据地与钱塘江北岸根据地的重要联络通道,再到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的多路径致富,十六户村这方无数革命先辈们战斗过的热土,正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众人眼前。通过老支书的讲述,我们的团队成员完整的了解到了十六户村的发展历程。这个姚西北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富起来、强起来。倪老支书感叹道:“与革命前辈们相比,我们所做的贡献很微小。”实际上,从满满当当的荣誉墙可以看出,十六户村的领导班子一直秉承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将十六户建设成为百姓宜居、安居的新时代乡村。
三、红史民俗,乡村建设
在姚副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团队参观了十六户村的红色长廊、美丽庭院和红色通道纪念园,亲身体验了十六户的红色历史和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在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园内有牌楼、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船、民俗记忆馆等建筑,也有还在建设改造当中的十六间仿古草房。展厅内,红色展板和仿古风格融合交汇,真实还原了解放战争时期姚西北红色文化,再现了姚西北先民在这方热土上生产生活的场景。可以看出,十六户村对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将红色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正逐步探索着生态村与红村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这次十六户村之行,让团队成员收获良多。革命老区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如何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红村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一大考验。我们的调研团队通过深入浙东革命老区、对村干部进行口述访谈的形式来探寻红村发展新路,正是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让青年下到基层去,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做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学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58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