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章丘许多村和街道开始张罗起一年一度的舞龙表演,这一习俗从有记忆以来一直延续到今日。曲阜师范大学实践小组走近章丘的舞龙文化,体味家乡文化的魅力。
龙是华夏民族崇拜的一种假想物。后来,神话传说中的“龙”开始演变为统领水族的天神,掌管兴云降雨之职,所以人们常把它视作吉祥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日,人们便用舞龙这种艺术形式来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以祈天龙佑护,求来年风调雨顺。
舞龙艺术历史悠久,最早是从舞龙灯开始的。据史料记载,龙灯始于汉代,归属百戏。龙灯是在民间花灯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起初人们在龙行花灯的底部加一托柄,夜间在街头曼舞,便产生了一节龙灯。后来,随着表演和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多节龙灯和在白天舞得布龙。
章丘的舞龙始于明朝。舞龙很讲究仪式,每次舞龙前要先设神案,摆上祭品,敲锣打鼓到龙王庙里祭拜、取香火和到龙王庙附近的泉或井中用坛子取水,供于神案之上,举行点灯仪式。村里的头人带领大家在神案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头人庄重喊一声:“龙王爷驾到!”此刻,锣鼓鞭炮齐鸣,表演者将龙体内的烛灯点燃,舞动起来。舞龙从正月初九开始到十六结束,在此期间,神案上的香火不断,活动结束要把取来的香火和水送回原处,民间称之为“送龙王”。舞龙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锣鼓声势要大,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
章丘的龙灯表演是以村为单位。每次上街的龙队编制一般是由2条龙,一颗龙珠,16盏云灯组成。表演套路有“二龙戏珠”、“跳龙”、“贺龙门”、“龙脱衣”、“火龙入海”、“龙降甘露”等。表演动作有“快跑”、“慢逛”、“屈蹲”、“跳蹦”、“举手”、“马步”、“八字舞龙花”、“海底捞月”、“仰卧摆动”等。表演形式有进行式和圆场式两种。进行式即在街上列队表演;表演时,由两盏云灯串花开道,龙珠在前面引逗,其它云灯护卫在龙的两旁,常表演“腾云驾雾”、“火龙戏海”等套路。圆场式即在固定场所表演;表演时锣鼓鞭炮齐鸣,先是云灯跑入场内串花,随后龙灯在龙珠的引导下冲场,龙随珠舞,尾随头摆,烛光闪闪,场面红火,气氛热烈,扣人心弦,常表演“二龙戏珠”、“贺龙门”、“龙盘柱”等套路。
布龙的特点是较为轻便,舞动起来动作幅度大、速度快、翻转、盘旋、伸缩灵活自如,而且整体造型逼真、美观,布龙的表演套路、动作、形式与龙灯基本相同。
这次我们来到了演员们排练的地方,近距离了解舞龙这一家乡特色。
龙灯的构造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灯的表演必须有云灯和龙珠相配合。云灯是用竹劈扎成的云形框架,内装烛座,外罩以纱,上绘有云、水图案。云灯背面有一握柄,供一人操作表演。龙珠是用较细的竹劈扎成一个球体,外罩彩布,中间穿一根长的轴,轴的两头露出,镶在一个竹制圆圈中间,圆圈连在一根托柄上,表演时龙珠不停地转动。
布龙是在龙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体内不装烛灯,龙的几部分外形构造与龙灯基本一致,布龙的节架较短,龙衣用棉布制成,鳞纹等图案的颜色较深。
演员们的服饰多样,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来搭配演员服饰,并没有固定的要求,龙灯和布龙演员的服饰是一致的,云灯和龙珠的服饰要与龙灯和布龙的有区别。锣鼓队黄衣、黄头巾、黄腰带、黑靴。
章丘舞龙在演出时能给人带来一定愉悦,即有杂技的惊险又有舞蹈的美感。看看演员们表演,就能体会到众多历史名人劳动人民的影响,对劳动人民既忘不了那些人民做过有益活动的英雄,也不会忘记对那些有负于人民的人的鞭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346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