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潮州乡村文化,领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了解潮州石雕和木雕的文化内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兴凤城团队来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从熙公祠开展一系列地调研。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斜角头,是一座府第式祠堂。从熙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清光绪九年(1883)竣工,历时14年之久。以其高超石雕艺术驰名,四幅石雕图镶嵌于门楼石壁之上,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百鸟朝凤、花鸟虫鱼堪称一绝。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或抛网捕鱼,或牧牛而归,栩栩如生,石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从熙公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熙公祠因四副石雕图闻名当地,但从熙公祠内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四副石雕图。从熙公祠的石雕艺术也集中体现在前座门楼,它模仿潮州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形式,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饰以各式花纹雕刻,一层层石构架雕刻精致,把每个石构件都当成件艺术品来雕刻,使门楼变成了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运用潮州特色的镂通雕的方法雕刻,便于两面观赏,从构图到人物造型都恰到好处、图案雕琢精美,走刀虚实掌握准确。轮廓线的起伏变化,繁而不乱,精中有简,剔透利落,重点突出。
从熙公祠处处可见石雕艺术品。从熙公祠的大门太平架内側压放着的二尊瑞兽, 名曰四不像也有人称它为貔貅,造型与传说的有些不同,它是象头、狮脚,且项上还挂着蝙蝠金锁 “太平有象”,“平安是福”。因为石门压也称太平架,象放在太平架上,取谐音即:太平有象;太平架上安放着蝙蝠,也有美好的寓意,即平安是福。门口两侧的石鼓架,雕刻着“路路连科”和“子孙昌衍”。从熙公祠的门厅梁架上雕琢着“莺歌燕舞,吉祥如意”和名为 “玉堂富贵”的倒挂花篮,象征着吉祥如意,子孙昌盛。
从熙公祠的前座门楼多为石雕工艺,而门楼内侧则多为金漆木雕、黑漆木雕等木雕工艺。其选材是充满地方特色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等。在从熙公祠抬头,不仅能看到房梁,还会看到“螭龙”、“方骨龙”、“卷棚狮墩”、“书卷”等数不胜数的木雕艺术品。
从熙公祠的一砖一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一砖一瓦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从熙公祠的石柱成对出现,对称矗立。石柱拐角处的设计,本地人称“青蛙屁股”,即处理为两边凹陷再从中间突起一棱。此棱又称“鹤狮线”,手工打磨,十分笔直,是现代工具所不能为。从熙公祠的屋檐采用潮州传统嵌瓷艺术,色彩斑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当地,人们口口相传“一条牛索(绳)激死(气死)三个师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士农工商”石雕方肚里,就是这个伏在牛背身上、戴着葵笠的牧童手里所捏的一条双股相缠、长约十厘米细如牙签的悬空牛索,它是那样的轻巧纤细,令人怀疑不是石雕而成。传说中“激死”三个师父的说法则不准确,但确有两个师父,用了很长时间来雕刻它,无论怎样小心谨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时候不小心弄断。对此,师父们也十分懊恼丧气,觉得对不起主人平日好烟好酒的招待,遂背起包袱从潮汕消失,其实他们是到南洋“过番”去了,“激死”是民间添油加醋的说法。到了第三位师父,吸收了前面两位的教训,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把它弄成。
“一根牛绳”的制作,是如此精益求精。在今天,如此浮躁的社会里,一根牛绳的精神,就是潮汕工匠追求精致、锲而不舍、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是踏实肯干,追求精细的精神。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农业、振兴产业,还要充分振兴和发展乡村文化。有关于从熙公祠背后的小故事有很多,而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精神是值得弘扬和传承。
从熙文祠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本次三下乡走访,文兴凤城团队发现当地对于从熙文祠的保护措施、宣传力度等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成为潮州人未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6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