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夏天的答案:一次寻找和守护文化的旅途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湖师文学院

夏天的答案:一次寻找和守护文化的旅途

□王贤达(文学院1901班)

二十一天的义务支教和调研之旅,是从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开始的。记得当初第一次踏入师范院校的时候,就和当时班里的团支书谈过参与支教的事情。那时候我还带着初入高校的生涩懵懂,只是隐隐觉得这一趟旅途是大学四年非走不可的,而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这个想法便变得愈发得真实。因此,大二结束这年的暑假,当被问起是否愿意参与到这次充满挑战的支教任务以及踏上在乡间寻找文化时,我的回答很简单:我愿意。

第一站:支教之旅

我们准备了琳琅满目的课程:诗词、论语、英语、普通话、美术、体育舞蹈……,而我作为诗词、英语和论语课的执教老师,仍记得出发前准备教案到凌晨三、四点的样子。那个时候,我会欣喜于每一个灵光的闪现。我不希望孩子们接受了一个学期繁重的课业学习后,暑假依旧还要再迎来一轮知识的灌输,而是希望他们能寓知识于乐趣,寓思想于情感,让“上课”变成一种享受,让“参与”成为一种快乐。我在课堂上设置花样繁多的互动环节,也是希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参与感。

二十天的相处,我逐渐记住了这些孩子们的面孔,可是我也会想着去挖掘他们内心的想法。支教班级一班的肖天旗和吴世根,是让我们十五个支教老师都头疼不已的学生,他们喜欢通过调皮捣蛋来引起周围孩子的注意,当教训他们的时候,他们还依旧嬉皮笑脸不愿认错,这样让我万分无奈。但是认识到了这两个孩子复杂的家庭背景后,我沉默了。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在课堂上“乖”一点?这或许并不是他们的天性不好,而是在不该承担一些苦难的年龄承受了太多,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平时或许会被惩罚、被冷落,被训斥“什么是该做的和什么是不该做的”,但是很少有人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能做的”。“能”和“该”看似相似的两个字,却有着天壤之别。“该”是让这些孩子们服从规则,泯然大众;而“能”却是让他们直视内心,主动探索世界。善良与单纯是孩子的天性,无拘无束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不仅要解放天性,还要引导天性,让孩子们能够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我和我的队员们,正是以这样的目标在支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着。

孩子们渴望被尊重,但是有的孩子却内心敏感而不敢表达自己。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被点起来回答问题,但他们的声音越说越小,眼睛也总是闪烁着犹疑的光芒,时不时地瞟一眼老师和同学,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和思考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大声地复述孩子们的回答,先肯定再批判。我发现,一些孩子们在得到肯定和关注后,眼神逐渐变得明亮,说话时,也不时地出现了自信的笑容。我的授课内容,无论是《卜算子·咏梅》,还是《少年中国说》,都注重对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我深知当地的教育远比不上发达地区,但我无比坚信的告诉他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每个人都可能创造奇迹。”我也是真的相信,这些孩子不会忘记这二十天来老师们的教诲,他们会在未来披荆斩棘,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我相信,因为我在孩子们单纯的笑容和坚定的眼神里,看到了答案。

第二站:调研之旅

这二十一天里,我们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挖掘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课题要做。最开始的一周,每当送孩子们回家后,我们都来不及吃晚饭就外出发问卷,直到傍晚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一开始,愿意填问卷的居民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也都对文化生活不感兴趣,这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但是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不感兴趣”的背后,却有历史、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因素。随后,我们又采访了阳新布贴的传承人尹关山老先生,参观了阳新县文化馆,学习了许多有关非遗阳新布贴画的知识。其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尹关山老先生了。

他是一个有着七十高龄,却依旧在坚持做阳新布贴传承工作的慈祥老人。当看到老先生脸上的皱纹时,我仿佛看到了阳新布贴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当谈到阳新布贴后继无人的时候,老先生眼神中了落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这个国度曾诞生数不清璀璨的文化瑰宝,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有多少东西就这样丧失了呢?现代科技和物欲的冲击像一场携雷带雨的风暴,席卷在这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和土地上,诸如阳新布贴这样的逐渐被人遗忘的非遗在暴雨里艰难地生存着,全靠一小群人顶着风雨在周围默默守护着。尹关山老先生正是第一批站出来的人中的一个,他身后已经有不少人追随着他的脚步,守护着非遗了,可当看到迷茫和落魄的未来时,老先生依然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这叹息使我感到揪心,也感到愤懑。仅仅是因为人们不关注非遗,不愿意参与到保护非遗的事业中,白白让许多有价值的事物永远流失在了历史的河流中。同时,我和感到自愧,因为在做调研工作之前,我自己也并没有比其它人多懂得多少这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了阳新布贴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了国家为什么要倡导“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何来的“文化自信”?当像阳新布贴这样的优秀的艺术品再也不能从新时代的手艺人手中拼贴而出时,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呢?

二十一天的的旅途结束后,在归家的车上,我的心情却是沉甸甸的,当初的“我愿意”,此刻却变得如此沉重。因为我们能给偏远地区的儿童带去的,只是二十一天的尽心陪伴,我们能给乡村文化带去的,也只是一次尽力而为的调研工作。犹如投入大海中的一粟,只能激起几朵小小的水花。此后呢?此后靠的是更多的人,一同献身乡村的教育事业,献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我希望,能听到更多的人坚定不移地回答:“我愿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04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文化娱乐看发展

文化娱乐看发展现代社会,市民文化娱乐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内文化娱乐方式与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城市在人民文娱方面地发展,7月4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教育与发展

以教育看发展为了更多维地感受家乡变化,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队员们前往家乡的高中母校以及周边学校,向老师们、同学们调查现在学生比例……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疫情复工复产调研

疫情复工复产调研为了积极响应号召,顺利开展实践活动,2022年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通过走访调查和网上查找资料的形式对疫情恢复后……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生态变化看国家发展

生态变化看国家发展2022年7月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们前往家乡生态保护走访、调查、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深度了解家乡的生态发展……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防疫先进事迹采访

2022年7月1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队队员们前往社区志愿者站了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先进个人的事迹,通过工作者了解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抗疫故事和国……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交通变化,国家发展

交通变化,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6月28日,“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家乡的交通枢纽和主干道,对现在的道路情况进行调查…… 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以道路变化观国家发展

以道路变化观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6月26日,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针对家乡的道路变化进行调查,通过记录家乡道路…… 202002911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寻家乡变迁,感国家发展

寻家乡变迁,感国家发展——水利学院感受家乡变迁,寻迹国家发展实践团为深入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了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2020029班国情观察实…… 202002911李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重电“青春筑梦”三下乡:传承科技文化,点亮乡村未来

大学生网报7月15日电(通讯员刘志远杜佳蓓钟年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万…

用爱与智慧点亮未来 锦屏县第四中学成功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

(记者张思雨|摄影钟奎)在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的季节里,锦屏县第四中学隆重举办了以“致敬园丁,师恩难忘”为主题的教师节…

筑尊师重道新风尚 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喜迎人生首个教师节

(记者谢湘黔|摄影钟奎谢湘黔)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锦屏支队在锦屏县第四中学迎来了全国第…

微光支教队:欣赏古诗情韵,传承优秀文化

为更好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播,厚植文化自信,2024年9月4日-9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格子公益创新发展…

《交通安全法》案例鉴析 ——山东大学法学院启明社区服务团队第二次宣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通勤需求,在开车、坐车时,难免遇到小摩擦,出现小意外。交通安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

最新发布

发展生态观光茶园,助推茶区乡村振兴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始终是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探讨的命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生态茶园的构想完美的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正在成为一种更加绿色、环保、主流…
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用爱心谱写支教之路
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用爱心谱写支教之路□秦雯静阳(文学院2001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乡村现实问题的精准回应,也是对乡村发展愿景的科学规划。都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理应是乡村振…
文化振兴,我们在路上
文化振兴,我们在路上———三下乡心得体会□王若滨(文学院2002班)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速递实践队于2021年7月10日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军垦农场开展为期20天的以“挖掘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课题的支…
第一次会议
为感受家乡深厚文化底蕴,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明确成员任务,确保暑期传统文化实地调研活动的正常开展。8月19日晚,新能源学院有点着急实践队开展有关“体悟传统魅力,传承传统文化”调研的线上前期…
荆楚拾遗,薪火传承
荆楚拾遗,薪火传承□吴婉琴(文学院1905班)暑夏蝉鸣,万物可期。在这个即将升入大三的暑假,十分有幸可以成为学院“三下乡”实践队里的一员。相比上一次参与支教宣传工作的懵懵懂懂,我这一次更加有信心,…
相遇支教,青春有你
相遇支教,青春有你□闫颖(文学院1903班)“碧光连天,荷花馥香,对景兴怀,乐意情长……您们不顾天气炎热,不顾个人利益,不顾路途遥远,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军垦农场。孩子们在这个暑假里多亏了您们辅…
寻访“匠人精神”,探求“语言致富”
“实地体验浏阳市特有的夏布文化,走进扶贫车间感悟夏布制作的点滴过程,一定很有意义!”为了亲身体验夏布的制作过程,感受用手工一丝一缕编织的夏布文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语”你同行实践队…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杨侠树(文学院2002班)在这“温风至,蛙蝉鸣,瓜果熟”的小暑时节。2021年7月10日,怀着去实践自己的初心和心里的那份冲劲,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踏上了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军垦中学支教…
闽江学子三下乡:观塘东红砖古厝之美,感晋江海滨邹鲁之韵
中国青年网晋江7月12日电(通讯员:黄海林)7月8日-12日,由闽江学院海洋学院19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子组成的“百镇百村镇”乡村调研实践队“糖醋锦鲤”队,在余华老师的指导下,前往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青春奉献正当其时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青春奉献正当其时——关于参与在阳新县军垦农场支教调研双轨并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感悟□余慧君(文学院2002班)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峥嵘历久弥新。在今年建党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