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形容我的假期“三下乡”:“带‘地球’回家乡!”
2021年的这个暑假,我与千姿百态的“地球”不期而遇,相知相爱,并且带它回到家乡,介绍给更多家乡朋友……一切皆源于我参加了合肥工业大学“行低碳之路,摘中和之果”社会实践团队。十四五规划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本团队便以宣传地球文化知识、改善基层卫生状况、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通过各平台让群众与 “地球”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球、明辨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活动之启,排兵布之。充分考虑疫情防控要求,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我们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家乡所在地分次开展的活动形式。任务分配后,我有幸成为线下社区活动的第一棒、志愿小组的一份子,开启了带“地球”回家之旅。
陌生而又相似的化石,溯源它的前世,联想它的今生,一个个鲜活的古生物在古老的岩石上跃然而起。通过化石,人们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地球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定位,它们是我带回来的“地球”;“废日光灯管要进哪个垃圾桶?”在现实中,垃圾分类早已跳脱游戏,成为人们的日常规范,但在没有强制要求的基层一线、城镇乡村,垃圾分类仍然靠大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游戏的形式,垃圾分类资源化的理念可以更快地进入大家的生活,这些游戏是我带回来的“地球”;地貌变迁、自然风景、矿物晶体的照片与海报,通过具象化的形式展示地球之美,它们同样是我带回来的“地球”……随着化石展、化石拼图、垃圾分类小游戏,地貌图片展、地球知识海报展在社区的顺利进行,我们成功的让社区的大小朋友与“地球”互动起来。
“姐姐,我们为什么要学着去了解地球?”在社区,小朋友们将我团团围住,抛出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当然要去了解!我们衣食住行都是地球的给予,地球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人类通过劳动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地球提供有限的材料,让人类珍惜所得的物质与生活。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地球,才能让我们人类持续发展!”这是我的回答,也是本次活动的收获。
带“地球”回家乡不是小事,它不仅关系到基本生活环境问题,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百姓对于地球环保知识、垃圾处理问题重视力度欠缺,成为人们环保观念形成与落实的一大阻力。通过此次活动的经验,遵循科普性、易懂性、趣味性原则,可以更好的向大众普及地球环保知识,引导人们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改善社区环境,促进资源回收与社区文化形成有不小的益处。
带“地球”回家乡不是易事,对我们的专业能力,活动形式有较高的要求。面对活动讲解过程,专业名词晦涩难懂,场景描述画面感难以构建,提升我们的专业知识与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以趣味性、画面感的语言,向社区居民介绍地球知识,会使他们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丰富的活动形式是吸引群众的关键,在本次活动中,垃圾分类小游戏更受到小朋友与家长们的推崇,而化石展老少皆宜,对长辈们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后续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兴趣点,运用独有的创造力和引导力开展更丰富的活动形式,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带“地球”回家乡初有成效,在活动开展中,社区居民不断加入我们的活动组织队伍,带领孩子们做垃圾分类游戏,宣讲后自觉参与旧物回收。活动从一个社区到周围社区,从点到面,带动了一片地球文化热,垃圾分类热。社区居民王永丽感受颇深:“在这系列社区活动中,我对地球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在触碰到化石的时候,感受到人的渺小,在看到精美的地球海报时,又感受地球的宏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是空口白话,从基本小事做起,坚持垃圾分类,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从带“地球”回家乡到让家乡的人充分了解地球,见证了我从对化石知识一窍不通,到熟练的讲解生物的演变;从被孩子扰到头昏脑胀,到带领他们有序游戏;从担心一人难以运行整场活动,到把活动开在了一个又一个社区……在这场活动中,我收获了对社会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与运用,对社区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对与人沟通的自信与坦然……
记得有人问我:“一个人组织社区活动,累不累啊?”“我不是一个人哦,我的背后有一个团队!”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们将专业知识与家乡实际结合,将固有知识与新兴传播途径结合,将趣味游戏与传统宣讲结合,在线下、在网上、在山南、在海北,用不太的方式做绿水青山的追梦人。我们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一起,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立志向,在实践学习中强信念、促发展、跟党走。此次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行动将不曾停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8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