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入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做贡献,7月17日开始,曲阜师范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薪火“乡”传实践队成员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参与了文化建设,以“不忘故土传承文化”主题进行家乡文化寻访之旅,作为团队一份子的我,来到了家乡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齐河民俗博物馆探索家乡文化。
走进成员家乡初悟民俗文化
首先了解到,作为成员家乡的齐河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在新乡村文化建设中积极进行移风易俗,齐河的历史文化可以概括为“一河一陶一圣人”,一河指黄河,一陶指黑陶,一圣人指晏婴。
8月1日,正逢建军节,作为薪火乡传实践队的一员,我来到了齐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首先是具有民俗意蕴的文化牌匾正在眼前,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织布机、石磨、锄头、风箱……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具在如今看来似乎显得太过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山东德州市齐河民俗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刚刚入学的孩子,参观者络绎不绝,都是为了寻找曾经乡村的记忆。
感悟乡情乡愁,再现农耕文明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说道,齐河民俗博物馆是山东德州市第一座县级民俗博物馆,位于大清河景区南部,是齐河县重点打造的一所以展现鲁西北地区农耕文化为主题,以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建设人民群众精神家园为宗旨的博物馆,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展出实物1000余件,一件件的精品后面,都隐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样样的实物面前,都呈现着一桩桩难忘的回忆。这些展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痕迹、是展示齐河人民祖辈生活的根,是乡音、乡情、乡恋、乡愁、是人们永远的乡村记忆。从这些展出品里,可以感受到齐河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进一步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齐河民俗博物馆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四个篇章,陈列有鲁西北地区农业遗产、生产工艺、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历史民俗文化产品,开设有节令婚俗、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多个特色文化展区,在这个展区中,在民俗艺人的指导下,我进一步学习了家乡的有关戏曲,从中感悟到家乡文明的浓厚。从这些展区可以看到当年齐河县的农耕文明,极大还原了近百年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再现北方人民勤劳、智慧、纯朴的历史和文明,唤醒齐河人民对晏婴采邑这方古老大地的遥远记忆,大概这就是大义齐河的精神内涵。
深入挖掘历史,建设文化名城
参观展出的最后,齐河县领导表示并讲道,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灵魂,民俗文物是历史的凝固和文明的体现,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为切实保护承载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活化石”,齐河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先后建设了中国第一历史碑廊、晏婴祠等一批文化项目,引进了齐鲁文化古城、山东自然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这些承载齐河历史文化建筑的竣工,必将加快齐河县迈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步伐。这使薪火“乡”传实践队成员进一步加强进行助推家乡文化的决心和信心,说明薪火乡传实践队大学生协同政府助推家乡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和必要性。
进行文化教育,传承家乡文脉
参观最后,我对馆长进行了采访,他谈到,今后民俗博物馆将继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文化产品,大力开展民俗文化宣传教育,定期举办民间工艺制作、地方戏曲表演等公益活动,力争实现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努力打造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乡村记忆”红色教育基地品牌。结合他的这一番话,我觉得,大学生更应积极参与到并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中去,传承家长文化脉络,创新文化内涵,做自己家乡的文化形象代言人,为促进家乡乃至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3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