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宣纸文化,弘扬非遗技术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8月6日,应疫情需要,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宣纸探索—传承中华”实践小分队分别在自己的家乡发放了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
由于七月底、八月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了保障小组成员的安全,以及线下小组可以更加明确、快速有效的进行此次实践活动,全体小组成员通过QQ群语音聊天的方式进行了线上交流。在会上,小组成通过各种网站对宣纸的所有进行了大概了解,结合全体成员的安全考虑,并征求了当地成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以泾县当地成员的线下直播讨论和线上了解两种方式展开实践活动。随后,会上主要内容围绕明后天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来进行的,把各自的理解与想法进行了互相的交流,并提出了的问题,使得此次线上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小组成员把会上讨论的内容与问题进行整理,制作出“宣纸文化”的调查问卷,为接下来进行线下、线上实践做足准备工作。并对讨论的信息做出了初步的整理。实践前期小组成员通过线上QQ群围绕此次实践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从网上搜集来的资料把各自的理解与想法进行了互相的交流,并提出了的问题,使得此次线上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小组成员明确分工齐心协力、合作无间,从中也感受到了中华非遗传承的精神。
8月6日上午,宣纸探索的本地成员通过手机视频直播的方式带领着宣纸探索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进入他家乡所在的泾县宣纸文化园。目前宣纸小镇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一座集技艺展示区、艺术交流区、宣纸生产区和艺术怡养区为一体的“宣纸小镇”即将展现在人民面前。进入园区就可看到宣纸制作工艺的车间了,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小组成员展示宣纸制作工艺的过程。从晒滩到剪纸每一步都要求工人眼疾手快、心灵手巧,毫厘之差尽在掌握。整个生产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而要掌握这一套复杂的技艺,不但需要靠师徒之间的传承,还要靠制作者长期的实践和体悟。对于这种视如珍宝般的制作技艺而言,人工制作的程序大多不能被机器制做所取代,这其中承载的珍贵文化价值和历史沉淀也必将代代相传下去。
8月6日下午小组成员带着事先准备的问题分别在自己的家乡(安徽黄山、安徽池州、安徽宣城等地)发放线下问卷并与当地居民进行访问与交流。访问中,小组成员收集、记录着每一位人民对于宣纸文化的看法。不少高中生表示对于宣纸的了解过少,问卷上的很多问题都不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大部分高中生表示要想发扬宣纸文化,要从小抓起,国家、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学校配合政府宣传,从泾县本地开始做起;也有不少社会人士表示宣纸不仅是生意,更是文化。虽然每个人的表达有所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表达着对宣纸文化的肯定,认为宣纸文化的弘扬是有必要的。
8月7日上午实践小分队的成员来到宣纸博物馆,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带领小组成员走进宣纸的馆地,馆区分为宣纸历史与文物博览区、宣纸产品展览区、文房四宝展览区、书画艺术展览区四部分,是集宣纸历史、技艺、书画艺术、产品展陈于一体的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就了宣纸的独特性。使游人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领略“纸寿千年”的独特魅力。
8月7日下午来到了宣纸工艺品店,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宣纸工艺品,最有名的还属红星牌宣纸,其自身的艺术性和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传百世。此外,店里还有供游人书写临摹的写字台,店主表示在这里偶尔的陶冶一下情操,培养兴趣,岂不乐哉!
滁州学院宣纸探索—传承中华文化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经过此次实践,感受到了宣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此次我们实践小分队去到宣纸的源产地——泾县,见识到了这传承了几千年的制作工艺,也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讯员 汪紫芸)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0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