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传承木雕技艺,引领发展新潮” 三下乡实践团队——“木已成舟”前往武汉市硚口区,以木雕船模为核心研究对象,以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及利用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出圈为主线,开展传承木雕技艺,引领非遗文化发展新潮的实践活动。
追溯刀下绝技,彰显工匠精神
“哇!简直是巧夺天工啊!”, 团队成员在武汉硚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第一次看到木雕船模不禁发出惊叹。
“眼前的木船可不一般,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自龙从发大师之手!”展馆负责人说道。在交谈过程中,团队成员慢慢了解木雕船模的制作流程以及藏于它背后独特的工艺价值。制作一件木雕船模,设计、下料、出样、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组装、上漆……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无论时间长短,都需要匠人们的精心打磨与雕琢。其中,最独特也最具代表性的是龙氏木雕船模。在雕刻艺术上,龙氏木雕船模除了使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独创出了镂空精梭技艺。用这种方法切割出的长短、曲直、疏密不一的花纹,犹如刀切一般清晰匀称,线条纤美精细,呈现出雕栏玉砌、玲珑剔透的美感。真可谓,一切一割,刀下绝技夺天工;一雕一琢,工匠精神记心中。
探寻龙氏绝学,感悟匠人初心
然而,通过线上及线下的调查,团队成员发现许多人对武汉硚口的这一“国宝”知之甚微。
通过前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区的木雕船模工作室,团队成员从传承人龙先生的口中得知了答案。
根据龙先生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木雕船模的制作流程复杂,耗费时间长,这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项技艺,即将面临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目前,只有龙先生的家族成员在学习这门技艺,之前收过的一些徒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下来。
龙先生表示,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志于木雕船模的后人,这样才能使木雕船模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同时,龙先生还向团队成员娓娓讲述了他数十年的从艺生涯。从十二岁随父学艺到如今八十三岁,几十年里,龙先生始终如一地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技艺。“龙从发,雕龙,做龙船,我感觉自己命中注定就是做这个的”,龙先生如是说。
团队成员翁婧囡感慨到:“保护木雕船模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想办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切的交谈邻近尾声,龙先生给每位团队成员都赠送了一本自己的画册。团队成员也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并和这位亲切的爷爷握手告别。
护航木雕绝艺,书写时代华章
团队一行前往武汉市硚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对非遗保护中心的周娅主任进行了采访。
通过采访我们得知,近年来国家与政府对非遗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对于木雕船模的保护工作,从财力上,会有专门下拨的经费;从人力上,设有专门保护的部门。政府目前联合江汉大学编写了一本关于木雕船模的教材也即将出版,同时,政府也与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达成初步合作,将在学校内开设相关课程,期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
“政府对于非遗的保护举措可以说非常的科学,但如何真正提高人们的意识仍然是难题”,团队成员余彦姿说到。
最后,周主任还指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非遗的保护这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团队予以极大肯定。
与此同时,团队一行也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木雕船模能够更加“出圈”。首先,团队利用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的手段,创建了属于团队的公众号、抖音等社交账号,并在各个社交平台发布团队精心制作的推文及视频,截止7月底已获得上千的浏览。其次,团队成员也运用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木雕的保护、保存工作给出建议方案,以便有利于成品更好的留存下来。接着,团队将开展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邀请龙先生去湖北大学开设类似的课程,让木雕船模这项艺术瑰宝走进青年人。最后,团队目前也在分析市场前景,结合当木雕文化与特色分析消费者心理,探索如何使其摆脱制作周期长,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更加意识到:作为中华文化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青年一代唯有薪火相传、守正创新,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87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