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11日到7月14日期间,“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前往舟山马岙博物馆和舟山马岱街道心亲侬研学基地,为了了解马岙的文化历史和探索乡村发展新道路,进行了采访和彩绘活动。
为进一步凝聚青年力量,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和探索各地新道路的需要,“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前往舟山马岙博物馆和舟山马岱街道心亲侬研学基地,进行了采访和彩绘活动。
创新发展新业态 携手共绘“心”农场
7月11日,为了农业“新业态”发展得到推进,调研团计划好活动方案便决定前往心亲侬农场。日程安排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地走访,采访农场主;第二部分是深入了解西瓜农场、葫芦彩绘。农场主孙舟恩带领调研团参观了拥有1000多种多肉品种的种植基地后,跟着农场主孙舟恩的步伐来到了农产品培育的大棚内。棚内的葫芦、南瓜和小番茄等多种农产品以观赏性为主,还有水产养殖地供大家欣赏。由于舟山地少人少,不适宜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孙舟恩探索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进行研学新模式的探索,来激发农场新的生命力,致力于“农业+”的模式。通过农场与学校对接,给农场进行引流,加大客流量;既弥补了孩子们的劳动教育的缺失又能体悟农场乐趣。在未来继续探究学生与农场联合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新业态一起融入农场。
7月12日,调研团与农场主沟通并询问对西瓜农场的看法,简单了解后将队员分为设计组和绘画组。设计组成员负责对西瓜农场进行采风,拍摄采风视频、照片,思考设计灵感并且用相关软件完成设计稿。绘画组成员和农场主孙舟恩讨论农场需要进行绘画的区域后,分配
成员工作和分发绘画工具,对于木板墙进行以西瓜为主题的墙绘。
7月14日,设计组关于如何给木阶梯增加趣味而寻找灵感,设计初步模型。绘画组对于亲子互动棚内的木桌、木椅和木墩进行涂改,用油漆为其上色美化为西瓜模样。将棚内道具绘画完成后,绘画组在休息室内进行对于木阶梯展开探讨,经过成员激烈讨论后最后定下终稿。
土墩上的文明之光 稻作里的海洋文化
7月13日,调研团前往了舟山马岙博物馆,探索学习马岙海洋与稻作相结合的文化历史,了解有关舟山的风俗习惯。踏入博物馆,大家就看见了一整面标注了舟山群岛文化遗址的高墙。在大家了解完舟山群岛文化遗址分布后,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解了古人类是如何建造家园的,结合着展柜中摆放着的新石器物品,大家更能体会到上古时期人们的聪慧与艰辛。接下来,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镇馆之宝。镇馆之宝是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拥有五千多年历史耕田工具—三角形石犁。通过事后与馆长的交谈,队员们更加明白了这块石犁对现代人的意义。
这块石犁看到的不仅是精致,更是它体现的时间。古时资源匮乏、技术不足,但成品的每一处都提现着他们的热爱。三角形石犁的四个孔,在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只有石头的时代,需要考虑孔的对称、作用以及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他们不但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还有工具的使用和制作,这种智慧不容小觑。而反观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集中专注力,纷乱的信息很多,当代人很快会被转移注意力。况且现在制作手段很多,技术很全,这种纯粹的工匠的匠心越来越少。这块石犁不仅证明了古代人的聪慧,同时也证明了舟山与外界早已通海。这块三角形石犁由质地坚硬的页岩制造而成,但舟山本地无页岩,由此可见在当时那个时代舟山与外界通过海已经有了交流和通商。文物不仅具有收藏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印证历史,找出发展的证据。
对于博物馆结合互联网模式,馆长说到:“浙江省提倡数字化,马岙作为舟山数字化的试点,我们博物馆也在尝试数字化。” 信息化更能让年轻人接受,辐射面更加广阔。对于新模式的发展,馆长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互联网+”模式可以更多的吸引年轻人来参观。
通过这四天的调研活动,队员们体会到了烈日下耕作的艰辛,对农场未来发展方向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了解了更多关于马岙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博物馆爱国教育的有趣和深刻。
团队名称:“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
撰稿者:金玉洁 徐巧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85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