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青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调研总结
7月9日,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传承非遗,青春助力”暑期实践队根据前期实践总结的经验,分组前往不同的地区,对信阳毛尖、剪纸与泥塑、筹音乐与打铁花开展调研活动,并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将各自的实践成果分享给全体队员。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汤绿的特点,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的功效。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随后信阳毛尖也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毛尖茶的制作技艺是河南省信阳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十分独特,采用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挑拣分级的模式,使茶叶本身的香气充分释放。为了更好的调研这一传统茶叶制作技艺,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信阳博物馆,前往二楼的茶韵天香展厅进行参观,并由信阳博物馆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刘雨娴为实践队进行系列讲解。除却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背景,刘女士特别介绍到,当天采摘的新鲜茶叶必须在当天制作完成,叶片隔夜后就会自然发酵。而在制作过程中,环境和火候的条件都十分严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进行制作。参观最后,刘女士还带领队员们体验了泡茶的过程,在氲氤茶香中,感受了信阳毛尖的无限魅力。
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禹州民间剪纸在郊区南部广为盛行,在不同的场所,用不同的吉祥物,有不同的艺术内涵。禹州泥塑同样引人注目,早在汉代,就有了禹州早期手工捏制的泥塑艺术品。为了了解更多关于禹州剪纸和禹州泥塑的内容,实践队再次来到了禹州这个极具文化魅力的地方进行新一轮的调研。实践队首先拜访了禹州剪纸传承人徐光豫先生,出身剪纸世家的他,对于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情感。徐先生向实践队员介绍了他家中的剪纸艺术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也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各式各样的作品无不展现剪纸艺术的魅力,更透视出徐先生对于传统剪纸艺术的热爱。随后实践队员们又前往拜访了有“泥人薛”之称的禹州泥塑传承人之一薛明智先生,此时他正在自己的泥塑展览馆工作。薛先生说,他做泥塑是为了留下那份乡愁,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生活,根据真实人物的神态样貌穿着打扮进行制作,希望泥人的故事,能够随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的流传下去。
筹音乐被称为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石,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实践队员来到了鄢陵县的马坊乡的广福寺,张大彪先生向队员介绍,筹音乐从北魏至今有1600年,在兴衰曲折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长期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寺庙音乐的地域性和农民音乐的独有性。但社会进步发展,愿意学习筹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未来的传承将具有很大的困难。
确山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是一种由民间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演变为民间较为综合的庆祝仪式。实践队来到了驻马店采访了确山打铁花的队员黄师傅,他说打铁花的表演十分讲究,表演过程神秘惊险,分为搭花棚、设彩、击花三个步骤。但如今掌握这项民间艺术的人却寥寥无几,也不大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体力不支和危险性是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但他依旧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流传下去。
除却实践队看到的,还有许多面临相同境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能够永世流传。
彭雯玥
2021.7.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58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