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黄河古迹,寻南阳汉画
“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拓片是南阳市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
在2021年1月28日,“寻非遗,’豫’黄河”假期实践队的队员姚远前往当地的汉画馆了解古时拓片,根据拓片上的石刻、碑文等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古时黄河流域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故事。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汉画馆的大厅,向内走不远处就能中国汉画像石墓分布图。
根据这副地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汉代刺史部分界和画像石墓石棺崖墓石椁墓等。我们可以看到,拓片汉画的分布地点包含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我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一定能发掘出灿烂的黄河文明。
在分布图的另一侧,陈列着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上面雕刻的画作栩栩如生,生动地向大家展示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歌舞娱乐、人们的文化思想等等。整个展厅寂静、庄严,队员在展厅里学到了很多。
随着调查的深入,队员在展厅内发现了一副拓片,名为《神兽、河伯出行》。
石左刻大象、熊、虎,均为神兽;石右为河伯出行,三鱼拉一车,车乘二人,前不车夫,后为河伯。河伯为黄河之神,所以要乘鱼车出行。这副拓片展示了中国古人所构想的神话传说,富含绚丽的文化底蕴。从侧面也能看出黄河这条母亲河对沿岸人民、聚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拓在一个民族思想骨子里,绘在一个国家精神面孔上的抽象之物。但是它同时也是具体的,能被人们看见,能被人们传承,能被人们发扬的。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次文化寻访,让我摸着历史的藤蔓向上攀登,与穿越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相知。黄河于中华民族而言不仅仅是一条河,它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符号,一座民族文化之泉,一种华夏儿女家的归属感,一首伴着汉语传唱了千年的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04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西开村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西开村目前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对策。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研法,了解西开村发展大概情况。然后,基于随机抽样……
王施宇 张梓涵 历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西南财经大学8月18日讯(通讯员宋雨蔓王施宇)。为切实学习了解烈士故事,回顾往昔峥嵘岁月,西南财经大学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成员于2023年8月18日前往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烈士山公园进行……
宋雨蔓 王施宇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习近平主席曾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了解海城市乡村振兴在教育方面的成果以及背后的精神基底和理论依据,2023年8月17日,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破茧……
历函楚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我作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了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的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
孙艺瑜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列宁曾经说过:“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大一的这年暑假,我参加了西南财经大学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旨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素质,观察二十大以……
韩金汝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中国青年网鞍山市8月16日电(通讯员孙艺瑜王施宇)为积极探索学习乡村振兴之道的发展成果,西南财经大学“破茧而出辽鞍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8月16日走进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
孙艺瑜 王施宇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大学生网报鞍山8月18日电(通讯员韩金汝王施宇)为深入了解鞍钢集团的发展历史,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鞍钢集团在转型升级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初步认识该集团的生产模式。8月18日,西南……
韩金汝 王施宇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
西南财经大学8月15日讯(通讯员张梓涵王施宇)2023年8月15日,西南财经大学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西开村开展基层连线,共迎曙光——乡村振兴大调研的民生与政治……
张梓涵 王施宇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