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西开村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西开村目前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对策。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研法,了解西开村发展大概情况。然后,基于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样本采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以从事现代农业的村民为调查对象,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况总结得出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发展对策。
本文将从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得出西开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教育水平落后,并提出促进乡村发展的相应对策,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参考模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调研背景和意义
(一)调研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对欠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差距是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为了实现城乡共同繁荣,需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问题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应运而生。破茧而出辽鞍筑梦实践队就选择了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县西开村作为实践地点。
(二)调研意义
同时,实践队开展三下乡活动也有着重要意义:
1.了解农村发展现状
通过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为国家制定农村发展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和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3.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通过了解农村地区的需求和问题,可以为城市和政府提供参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协调合作,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
4.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与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5.传承乡村文化与创新精神
农村地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的创新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乡村振兴。
6.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调研活动,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调研内容
本文实践调查以海城市腾鳌镇西开村为典例,对当地数字化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找出当地数字化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对策。通过分析当地农业的振兴成果,总结当地自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来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研究数字化农业的发展路径。
实践队采用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首先对西开村村委书记进行现场访谈,其次对西开村的大棚经营者,养鸡,养牛散户,玉米地,水稻田,鱼塘承包者进行现场采访以及问卷调查。其中共设计问卷一份。此次问卷调查贡1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0份,回收率100%。问卷内容涉及受访者年龄,性别,电脑的使用情况,收入等,反应出人们对当地乡村发展农业数字化的看法,掌握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真实情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一手珍贵的图文素材,视频资料和调查数据,我们将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调研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1)自填问卷法
自填问卷法中的个别发送法与网络调查法。发放网络问卷,最后回收问卷并收集有效问卷。
(2)代填问卷法
由于本次调研对象多数为老年人群,于是采取将问卷题目转述给老年人听,我们代为填之的方式。
(3)访谈调查
对调研对象进行个体访谈。
2.变量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多种因素(自变量)下通过村民调查西开村农业发展情况。所考察的自变量有:
村民基本信息:分为村民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情况,由问卷1,2,3获得信息。
农民种植情况:分为种植年份,作物品种,种植亩数,种植人口,种植培训等五项基本情况,由问题4,5,6,7,11获得信息。
数字化农业发展情况:分为村民技术来源,数字化技术应用情况,最难环节,技术要求,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程度等五项基本情况,由问题8,9,10,12,13获得信息。
宣传与销售情况:分为不同农作物的一斤价格,宣传销售团队建设情况等两项基本情况,由问题14,15获得信息
收入情况:不同农作物一年收入是否能维持正常生活,数字化农业对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等两项基本情况,由16,17获得信息。
村民传统观念情况:村民对传统种植业以及其他衍生产业的态度,由18获得信息。
三、社会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1.现状:
西开村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境内,西开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西开村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出售初级农产品如玉米,大米,辣椒,牛羊肉,鸡蛋等,二三产业占比极小,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给西开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业收入不稳定。即使其整体产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市场对这种初级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者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村民的收入就会随之减少;又比如就业机会有限,西开村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为保证就业者的生活质量,就业机会也是一定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西开村的就业机会变得极其有限,就业者的生活质量、所享有的资源也在不断减少,进而也会导致大量人口流失。西开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的不利影响范围极大,急需加以解决。
2.成因分析:
(1)历史发展不充分
西开村长时间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依赖比较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为维生经济主体,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越发造成了经济地区分化现 ,对农村发展构成了严重妨碍。加之传统观念束缚,西开村部分村民存在着重农轻工商的传统观念,农民更倾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其他产业缺乏兴趣和认知,这种传统观念也束缚了西开村农民的产业选择,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
(2)制度体制不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税费、农业补贴、水电价格、能源价格、金融政策等诸如此类的制策,对西开村发展和产业升级一直构成了“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在土地制度上,农村资源难有合理规划,农民没有很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导致土地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最大化利用土地的土地制度,大大降低了西开村的土地利用率。
(3)市场资源短缺
相对于海城市市场,西开村的市场资源相对萎缩,农产品流通难度相对较大。一些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所以经销商不愿意进入,所以价格相对较低,造成了农民的收入下滑。这导致了农民对新型市场和新型需求适应不够,未能在市场上寻找到新的商机。同时西开村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无法支撑多元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市场需求使得其他产业进入困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4)技术落后
西开村村民的技术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更新和推广成本相对更高。导致传统农业生产的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升级,导致了传统农业在经济效益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现代农业往往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液化低碳固体肥可使农业成为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升级与转型。西开村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及时的引入新的产业和技术,导致产业结构难以多元化发展。
(5)其他资源缺乏
西开村土地资源虽然富足,但是其他资源相对贫瘠,这就导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附加值较低。同时农民对于高产的农作物进行耕作,大多是平衡自用或者满足市场基本需求,缺乏精耕细作和高效管理。
(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
1.现状
从问卷中第2题了解村民的年龄构成中的数据(图3-1)可以分析得出,在西开村从事农业的村民年龄60岁以上的有12人,所占百分比60%,40-60有7人,所占百分比35%,40岁以下1人,所占百分比5%,无其他年龄段村民。
在与村委书记的访谈中详细了解到,目前西开村人口大约300人,但实际常驻人口不足100人,出现了大量人口外流现象,这会对西开村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首先,会对当地文化传承造成威胁,西开村曾有海城高跷、喇叭戏和民间鼓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但是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现在西开村已经没有这些方面的文化工作者了。这使传统技艺的未来、文化的未来缥缈不定。其次,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或造成恶性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人力物力,其中,人力影响物力,人力创造物质条件。而且目前西开村只有少部分产业实现了农业数字化,而大部分产业目前处于农业半自动化阶段,此时大量人口外流会导致村民雇佣外来劳动力,因此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最后的利润减少。在与村民的访谈中,我们得知村民们希望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回到村中,帮忙务农耕种。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地区经济条件下降,将使人才加速向外流失,青壮年劳动力更加匮乏,物力也遭受严重影响,从而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家庭问题或有可能会引发更大体量的人口迁出。青壮年的流失对家庭内部带来了家庭监管的问题,体现为西开村老人赡养,儿童抚育的问题。该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上升至社会问题(比如老无所养,幼无所依加重社会负担,甚至于出现问题少年或者孩童走丢造成家庭灾难),不利于西开村的建设。
2.成因分析
(1)优质生活的吸引
人大多是向往高处,努力上爬的。相对于物质资源等各种资源都更加优渥的城市,西开村的生活条件更显质朴。以大连市,沈阳市等新一线城市为例,这些城市拥有着便利的医疗条件、高额的工资、更全面优质的教育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这些会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存在着更多的机遇,尤其对于青壮年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们会认为在这些现代化城市只靠肯付出时间,肯奋斗就可以积攒庞大财富,享受优质生活。而在西开村这种小村庄可能终其一生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很难有晋升空间。由此,青壮年对城市趋之若鹜,也就造成了人口流失。
(2)家庭、家族阶层进步自然推进
社会学中是由社会阶层的区分的。我们在BBC拍摄的《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中就可以体会到阶层差距,如教育差距、人脉差距、精神与视界差距,阶层间有着壁垒尤其是高阶层对低阶层的壁垒。但是,低阶层一代人的努力是很难达成阶层突破的,更多家庭是推进式阶层进步,缩小壁垒实现突破。中国人是有着家族情结的,会为后代考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就加强了冲出阶层,向上奋斗的急切但坚定的愿望。而西开村大多代表着低一些的阶层,城市则代表高阶层或者突破机遇。此时这种家族向上爬的自然推进,自然而然就会推使一代代青壮年“跳出”乡村,向外求索。
(3)经济、政治政策的变化
随着异地医保,异地就学等政策的普遍落实,劳动力转移管理政策发生转变之后,打破了曾经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如户籍限制,子女就学限制,就医限制),变为推动鼓励流动。随着制度越来越开放,青壮年流出的代价、心理负担变小。同时,经济政策在城市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创新性更强更有活力,存在更大的潜力空间和潜藏机遇。
(4)经济负担导致的无奈之举
流出的青壮年背后有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其中不乏有无奈的选择。婚丧嫁娶,教育建房都需要资金支持,哪怕不顾这些,支持自己和赡养父母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西开村的生活条件远低于沈阳市,大连市等城市的水平线,若只在本土挣扎难免有家庭难以负担这经济重担,于是会有一部分青壮年迫于压力外出谋生,背井离乡打拼。
(三)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1.现状
通过走访调研得知,西开村整体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大量劳动力流失,村内学生数量缺少,将原有小学取消,与邻村共建小学。初高中则只有镇上设立。
2.成因分析
(1)资金不足
西开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财政收入和教育经费有限,很难满足乡村教育的需求。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优先考虑城市地区,导致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师资力量差
西开村内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限制了西开村教育资源的提升和发展。同时,由于西开村的特殊环境和待遇不佳,许多优秀的教师选择到城市就业,导致西开村的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3)教育设施落后
西开村教育设施陈旧、条件差,学校建筑破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这给乡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带来困难,并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4)学生流失和辍学
乡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或接受更好的教育,导致乡村地区学生人数减少。同时,由于贫困和家庭困难,不少学生存在辍学现象。这使得乡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5)教育理念和文化差异
西开村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与城市地区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维护,乡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可能更为重视,而忽视了其他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四)交通不便的问题
1.现状
西开村村中道路修建较好,几乎已都是柏油路,但西开村至城镇间道路质量较差,几乎均为土路或碎石路,导致进村很不方便,每次进出都要经历长时间颠簸。古言有“要想富先修路”,进村道路建设的不完备也导致了村内外沟通的不方便,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外面的资源流不进,村内的人出不去,无法学习外界先进的知识,思想较为落后,出去了的学生年轻人看不到家乡发展的希望也不愿意再回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交通道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可谓是乡村发展的命脉,只有交通顺畅了,乡村的发展才能顺畅,所以通往西开村的道路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成因分析
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村村通”公路的建设,旨在为广大农村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并加速农产品进入城市,工业品进入农村,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乡村道路为什么会出现“窄、烂”的问题?
(1)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和道路建设水平很难匹配。
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国家每年在农村公路上投入的经费超过200亿元,但与之相适应的是,大部分的修筑标准都是“四级路”。但是,根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农村地区,小轿车的数量增加了15.5%,比城市的速度要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目前农村居民的出行需要,已经很难满足以往的道路建设标准。
(2)道路责任者缺乏,导致了乡村道路不能及时养护。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施工多采用层层转包,最后由小型施工团队承包的形式。由于受建设费用及技术条件的制约,许多乡村道路的品质都不是很好。加之一些重载货车的绕道行驶,使得路面易受破坏。
(3)资金与责任者的矛盾问题。
总之,伴随着我国农村机动车数量的增长,由于没有相应的责任人,农民对于道路拓宽、养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得不说,国家把“乡村振兴”,列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因此,乡村道路作为“血液”,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内循环,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对农村道路进行改造与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针对性对策及建议
(一)对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1.发展多元化的农业和家庭农场经济
农户应该积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养殖、渔业等多种经营范围,形成覆盖面广、产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结合西开村的地理、文化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利用好西开村的太子河与水上乐园。
2.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土地权能制度建设,使之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民的产权诉求,为农民提供坚实的产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通过拓宽市场渠道,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高西开村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建设多元化的渠道,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以提供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加强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新型农业技术如背拉式农机具、现代化高效肥料、灌溉设施、水源设备等新型农业技术陆续推广,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产业壁垒,促进农业升级与产业转型。
5.政府支持与引导。
政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改变重农轻工商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对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认知和兴趣。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政策,吸引其他产业进入西开村。
6.加强人才建设。
大力培养人才和技能,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为西开村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西开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和教育引导、政府支持和引导、拓宽市场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培养人才和技能、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促进西开村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针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
1.加强对青壮年的引导,鼓励青壮年投身建设家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建设生力军的青壮年,他们的价值观是急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政府要加强对青壮年的价值观引导(如开展大学生返乡志愿体验活动),留住他们,才能建设更美好的家乡,增加人生的厚度,对自己的一生和家乡的建设都有着巨大意义。
2.为返家乡青壮年提供优惠政策条件
很多出走的青壮年其实本身并不是不想返回家乡,而是回乡创业、工作的限制更多。在城市创业、打工相对更加规范,更加便利,注重公平,经济环境好。而农村容易出现一些乱象,就比如创新的纳税系统,城市已经很成熟了而在西开村可能适应期还没过,这就给返乡青壮年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他们自然不会返乡。因此,政府应当鼓励青壮年回乡创业,要为他们提供种种便利的优惠条件。在税收、土地利用、贷款、技术等方面提供便利,营造宽松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有路可走,有钱可赚。将一部分人调动起来之后,带动后来者,增加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海城市发展。
3.挖掘本土特色,开发经济发展的新基点
时代在发展进步,只靠一般农业和产业是不能够先足够的资金供政府建设。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西开村的产业大多是传统行业,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行业,比如电商,直播等传媒行业。发展新兴行业的同时,传统行业也需要创新。政府要鼓励支持新型农业发展,帮助农人建造现代化农业设施,拓宽农产品营销方式,比如东北雨姐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成功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例子。
4.加大公共投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增加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推广应用电子化智能化就医平台,节省居民就医的时间成本;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教师人才,引进高科技教学工具,优化当地教育;完善打车平台等的监管工作,提高居民打车信心。合理充分利用因青壮年人口流失而闲置的土地等资源,进行组合开发,建造水上乐园,优化生活的同时吸引游客;或者是进行项目开发,某企业新的可能性。
(三)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近年来政府相关重要文件中,不难看出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促进乡村教育资源的改善,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如:
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意见》(2019年):该文件提出了加强乡村教育的政策举措,包括推进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职称评聘机制、加强乡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等。
Ø《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实施细则》: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优化乡村学校资源配置、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
Ø《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2019年):该文件提出,要推进乡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解决,包括通过完善乡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乡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等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结合重要文件指示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西开村的相关实际情况,给出如下建议:
1.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应优先考虑乡村地区的教育需求,增加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到位率,确保乡村学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教育活动。
2.加强师资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师资培训班、设立奖励政策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地区任教。同时,加强乡村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升教育设施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乡村地区教育设施的更新和改善力度,改建和修复破旧的学校建筑,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如计算机、图书馆等,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
4.加强与城市教育的对接
乡村地区可以与城市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例如,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使乡村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全面的教育内容和优秀的师资力量。
5.鼓励学生留乡就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乡村学生留乡就学,提供相关的奖励和补贴,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减少辍学现象。
6.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包括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等,参与到乡村教育的支持和改善中,提供资金、设备和人力支持,丰富乡村教育的资源。
(四)针对交通不便的问题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
政府要对此提高重视,配合中央搞好村村通工程,做好总体规划,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次,道路的维护问题也需要重视,道路修建好了由谁来维护呢,如果不好好维护道路就会变成耗时耗力昙花一现,因此村中央应成立专门的维护队伍,对道路问题专项负责到底。只有补齐交通短板,才能让农村的明天大有可为。真正解决农村人民出行难的问题也是党中央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视的农村工作重点,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真正为人民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是党中央工作的宗旨和目的,因此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十分重要。
2.厘清收费范围。
在公路建设中,对乡村主干道及巷道的修建,农户无需出资,相应的支出由国家专项基金承担。不过,从大院入口到围墙外面的通道,则需由农民自己掏钱修筑。为此,在种植前应提前确定好种植面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沥青路不见得就比水泥好。在乡下,修路的时候,常常有农民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水泥路还是沥青路,双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沥青路的优势在于地势平坦,工期短,水泥路的优势在于环保,所以,沥青路未必就比水泥路好。
参考文献
[1] 李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实现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3):23-24.
[2] 范晓慧.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5):28-29.
[3]李仕浩.人老龄化的趋势及其对策[J].计划经济研究,1985(Z7):50-52.
[4]唐仲勋.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学海,1993(01):54-61.
[5] 牙星欢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研究 [J].乡村科技,
2019,(1):53-54.
[6] 李鑫,申学敏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2019(8):110-111
[7] 张野. 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农民致富之友2018( 11) : 244.
[8] 陈亚斌. 刍议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7( 22) :108.
[9]顾海英.21 世纪我国城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1997,(2)∶27-2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5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