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九月十二日讯】(通讯员:李妍逸)
伴随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乡村振兴引起热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椿花楸玥实践队,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活动平台,于7月20日赴四川省邛崃市花楸村开展实践活动。期间,团队积极响应二十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平乐造纸术与竹麻号子为切入点,亲睹乡村振兴成果,细剖乡村振兴之路,将理论付诸躬行。
观造纸,察古人智巧
7月21日清晨,10名实践队员来到四川省邛崃市的邛州园。在当地建设下,邛州园已然成为一处火热的旅游景点。队员们随即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造纸展开观察体验。
穿行于邛州园,队员们对造纸坊进行了详尽地观察。该处遗址维护状况极好,宽敞明亮,有多处简介牌便于游客阅读。此外,还可以付费体验拓印、活字印刷等项目,切身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作为我国历史上造纸最早之处,平乐古镇被人们亲切地唤作“纸乡”。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平乐古法手工造纸技艺包含石灰浸泡,锽锅煮竹,磨碾制浆、竹帘抄纸等独特技艺,主要工艺流程包括选料、腐料、打料、蒸煮、打浆、抄纸、晒纸等程序,全部流程约3个月时间。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邛州园造纸坊遗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娟摄
经实践队员研究了解,平乐造纸具低产量、多污染的痛点,于上世纪80年代逐渐消失。平乐造纸工艺得以于2008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平乐镇对一定规模的造纸工坊进行保护修整,如今,72处造纸坊得以妥善保护,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十余亩,实践队员漫步其间,感受着乡村振兴从业者的努力。
图为造纸坊拓印工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妍逸摄听号子,品劳动之声
览毕造纸坊,就必定要听竹麻号子。由于打竹麻是平乐传统手工造纸过程中最艰苦的部分,需要人员10名左右用劳动工具将完整的竹子打碎,在漫长而单调的生产劳动中,竹麻号子应运而生。实践队来到唱竹麻号子的巨大石盆边,静观领唱者手执长钩,将竹麻交给工人,唱起号子以统一劳动节奏,一领众和,速度由慢到快,接近收工时,情绪达到高潮,气氛热烈异常。
千百年来竹麻号子唱调基本没有变化,只有唱词内容随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竹麻号子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生动反映了川西一带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展现出古蜀文化的风采神韵。
在实践队员体验打竹麻的过程中,电视中播放的竹麻号子之声,枯燥乏力的劳动过程随即变得振奋人心。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打竹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娟摄经走访调查,实践队员了解到竹麻号子作为劳动号子,在当地颇为喜闻乐见。它于2008年6月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乐地区健在的老造纸工人,大多能完整地演唱竹麻号子。古法造纸走向衰落,与传统造纸生产紧密关联的竹麻号子同样发展停滞,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时至今日,这种颇具特色的音乐样式似具颓势,当地能完整唱诵竹麻号子的人不过三五个,实践队员仅能通过电视聆听这传颂千古的劳动之声。
令人欣喜的是,当地乡村振兴从业者从未放弃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经过收集整理的竹麻号子被搬上舞台,成为川西坝子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这一源于生活的古朴号子,曾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并获奖,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全国民歌精英汇演,得到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在邛崃市文化馆、平落镇文化站等支持帮助下,竹麻号子的唱词完成了整理工作,曲调也逐渐被记录保存了下来。如今仍可以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看见、听见竹麻号子的声音,对劳动号子颇具兴趣的游客源源不断,慕名前来。竹麻号子不会消亡,而是成为中华民族具象的、永恒的珍贵记忆。
兴古村,注新鲜血液
在游览邛州园后,实践队员对于平乐造纸术有了深入的理解与体验,古人的智巧和艰苦劳动深烙于心。此外,队员由此洞见乡村振兴从业者的筚路蓝缕,邛州园中精细维护的设施,创意设计的互动项目,不知不觉地拉近了现代者与百年村落的距离,对艰苦卓绝劳动者的记忆随之变得清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花楸村乡村振兴之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领导地位,振兴从业者于此处着力,在凝结保存古人智慧的同时,将造纸坊与现代化旅游业创收融会贯通,物质遗产护起来,本地居民富起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过程中,详实的观察记录,线上宣传必不可少,成为这个平乐中的小村落吸引旅游客源的主要手段。因此,实践队将相应二十大感召,继续深入探寻花楸,了解记录其振兴之道,致力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邛州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妍逸摄西南财经大学椿花楸玥实践队 责任编辑:张书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5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