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面貌,从汉字的形体和常用新词中都可以找寻到旧文化的踪迹,这对展现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丰富语言文化和体会语言文化的积淀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社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了优美的语言,这些语言在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出它背后厚重的文化积淀。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它也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从一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文化的痕迹。
一、从汉字的形体寻旧文化的痕迹
我们知道最早货币出自商朝,以贝类作为早期的货币形态。而汉语中与钱有关的字大多数都以贝字为偏旁部首,如财、赚、购、贿、赂、贩、赊、贵、贡、账、贫、贷、资、赌、赎等等。“买”和“卖”字,在今天的书写方式中虽然已经没有“贝”字作为偏旁部首,但繁体中都存在“贝”字,它们都是通过“草书楷化”来方便汉字的书写和使用。而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秦始废币专用钱”。说明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统一废除贝类,用铸造货币作为国家通用货币。这种货币的转变在我国文字中留下了痕迹,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寻到历史文化的痕迹。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之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而这也在文字中有所体现,如奸、妒、嫉、妾、妫、妖、奴、妓等等。拿“妒”字而言,其本意为妇女相嫉恨,《韩非子·内储说下》言:“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又如“安”字,会意是说将女子关在家里便可安静。我们从古人的造字法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女性的观念这些富含贬义色彩的文字都是以女作为偏旁部首。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女权地位的低下。
二、从词汇语句中寻旧文化的痕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一些旧的事务也逐渐被人们淘汰。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一些旧的词汇也被大多数人健忘。当然,也有一些词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赋予新的意义被人们所接受。
(一)语言中外来文化的痕迹
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架起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中国自古就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也产生了诸如番茄、马铃薯、葡萄、西服、洋白菜、洋火、洋蜡、洋碱、洋马,洋车、洋气、洋娃娃、洋务派等词语。比对发现,中国没有的舶来品在民间都可能被加上一个“洋”字开头来进行区分和使用,这在十八世纪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沙发、咖啡、可乐、汉堡、披萨、沙拉、咖喱、巧克力、计算机、自然、科学、浪漫、逻辑等词语也是由西方传入进来,他们的存在大多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语用意义。
(二)语言中旧生活的痕迹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习惯用语如“打电话”“挂电话”“写邮件”“上网”“熄灯”“剪辑”“定闹钟”这些词语都与之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像“打电话”就是“拨打电话”之前的电话需要人们进行拨号实现与人沟通的目的,挂电话以前电话在墙上,真的要把电话挂上底座去才能断开连接。话筒听筒也是,以前真的是个筒状。写东西也不一定需要纸和笔;上网也不在需要拨号,并且“上网”所能包含的范围也更加广;现在的汽车早就不用摇柄控制车窗了,但我们还是说“摇下车窗”;现在我们不用拿剪刀对电影片段进行修剪,但我们依旧称其为“剪辑”;我们也不再需要蜡烛进行照明,但在学校,我们依旧称其为“熄灯”;再比如在打印照片时依旧会有人称其为“洗照片”;“银幕”一词的由来则是因为早期电影幕布为了增加反射性而添加了银粉或铝粉;而“马路”在今天的生活中也不会再过马车了;“定闹钟”也不需要在转动旋钮了,“烧饭”也不一定要真的火苗。这些词语中的旧文化痕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科技的发展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语言中时代特征的痕迹
一个时期的语言往往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背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时,语言也会快速地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产生了一些新的词语,它们中的大部分在今天已经很少使用,像“生产队”“五保户”“合作医疗”“育红班”“初级社”等等还有一些在今天也能找到它的踪迹,像“课代表”“学习委员”“班主任”“打小报告”“流动红旗”,学校里的一些词还都保留了革命年代的色彩的特征,在十年文革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语如红卫兵、工人宣传队、革命委员会、造反派、工农兵学员、五七道路、开门办学、一元化领导、批林批孔等等。还有人们有时会做过一件事情后会发出“终于解放了”的感慨,而“解放”一词原指释放、免除,而在19实际后期才有了与今天较为契合的词义,即解脱束缚,获得思想上的自由。
三、语言的所暗含的旧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各个剪影,蕴含着时代的文化印记,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现代汉语词典》自编写至今已经经过了7版的改编,这都说明了语言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在文化上的发现,政治上的革命,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体不断地进步,每个人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桥梁,在未来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语言和词汇,我们即可以从语言中找寻到旧文化的痕迹更多地了解语言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应飞 从语言文学的某些痕迹和文化沉淀
[2]陈建民 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1999
[3]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1989
[4]高名凯 语言学概论 2005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31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