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了,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到了唐代,泥塑更是到达巅峰。8月16号,湖北汽车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分队以追寻古物遗迹,探究非遗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来到国内著名民间艺术家,武汉泥塑非遗传承人胡作林胡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与探究。
探究队员与胡老师一起创作,学习。邹强 摄
传承古人,“后无来者”这痛心的问题令人深思
在通讯员与胡老师的对话中了解到,胡老师从7、8岁玩泥巴开始,和泥巴打了50多年的交道,不论入伍当兵、转业工作,他都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做泥塑,也出了众多作品,获了不少荣誉,出生于黄陂泥塑之乡的他,受父辈的影响爱上泥塑,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老百姓的生活百态,是实实在在的民间草根艺术家,师出雕塑家项金国老先生,在他参军途中把一个月的探亲假都用来跟随老师学习雕塑,在部队中也练习泥塑创作,在后来经过他的不断学习和创新,这一学就是五十年,从未放弃过,也让他在泥塑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当被通讯员问道对于非遗泥塑的保护与传承,您最迫切的工作是什么?他却一时哽咽,慢慢说道,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来继承它,可惜目前还没有传承人去保护和传承它,说到这里胡老师黯然神伤,可能这就是他现在最痛心的问题,虽然他已达到很高的成就,却只能看着眼前的泥塑的非遗文化慢慢流失。
胡老师的泥塑作品。 樊汉奇 摄
非遗传承道路任重道远,阻碍颇多
胡老师的泥塑和我国现在很多非遗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传承人去保护与传承它,虽然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许多非遗的生存境况并不十分理想。有技术没传人、有意识没能力、有手艺没新意、有产品没市场……一些非遗传承人只能守着政府补贴,眼见流传了上百年的老手艺却难以承续。胡老师也跟我们提到过他也教授过30多名徒弟,学有所成后,因许多原因被迫转业,这也是很多国内非遗传承上的现状,在通讯员采访途中,还有两位年轻人在跟随他潜心学习,他说泥塑是个苦力活,很多年轻人干不了这个,心气浮躁,学不好泥塑,静心,专注,这些都是工匠们基本的艺术修养,可惜当代青年就缺失了这一部分,当今时代发展快速,日新月异,每天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当代年轻人们很难去静下心来去学习,研究这些非遗文化。
胡老与小徒弟的现场制作。邹强 摄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胡老的两个徒弟都非常的年轻,这两个徒弟不接触外界的浮躁,潜心跟随胡老师学习这是非常难得宝贵的品质,也就像胡老所说的那样你做任何手艺,工艺,你得热爱它,才能把它做好,两位徒弟虽然年纪小,但也做着最重的体力活,搬泥袋,和泥,固胶,一个过程,都未曾见到他半点辛苦,脸上却时常洋溢着笑容,可能这就是真真的热爱与喜欢,胡老师的工作室深在公园中,学徒们也是每天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学习,希望他们能够学好泥塑,把这一非遗文化好好传播下去。
非遗传承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文化的火种,火苗生生不息照亮在每一寸土地上
胡老为了让更多人去了解泥塑,他会在周末在公园内现场制作泥塑,公园周围的居民和游玩的游客都会来看胡老的表演,也有很多当地居民要求胡老给他们做泥塑头像,胡老每次都会乐此不疲的为他们创作,一个是让青年人更多人知道泥塑怎么制作的,一个是更多的人接触泥塑文化。
泥塑作为艺术形式,应当承载城市文化传承的作用,胡老在每年的雷锋日给当地的学校赠送他亲手制作的一尊八九十公分高的雷锋雕像,一个是让学生们学习雷锋精神,一个是让他们知道泥塑的文化魅力。
在解放公园的苏军烈士墓,每年清明,都有不少单位专程来此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军烈士,特此胡老把20多位苏军烈士用泥塑反映出来,记录下武汉这段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此外,胡老在江滩这个窗口地带,做了一些诸如热干面、面窝这些特色风味小吃为主题的雕像,为城市留住过去的记忆,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塑文化,胡老在他传承和保护泥塑非遗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尝试,但他从未想到放弃过,因为他坚信他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保护泥塑的非遗文化。
图为探索队员与胡老师的合影留念。樊汉奇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2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