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浙江宁波,走进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前童古镇,为了探访木雕手艺人——童献松。前童古镇的历史也是非常非常的悠久,我们知道的有方孝孺讲学的石镜精舍,也有辛亥革命时期童保暄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承载了非常多的珍贵记忆,团队调研将更深的了解古镇木文化艺术馆中各种各样的传统木雕与具有创新性的木雕,了解木雕传承人发展与推广现状。
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不但是“浙江省旅游城镇”,也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而前童镇的木雕技艺早已闻名遐迩,现仍有几位木雕匠人,将他们不凡的手艺,展现在房梁、屋檐和窗沿上。
走进古镇木文化艺术馆,迎接调研团队的是一座近2米高的徐霞客像。工作台上摆着锉刀、砂纸和其他叫不出名的木雕工具。屋子里陈列着木雕和根雕作品,一艘大气磅礴的龙舟特别引人注目。童献松先生讲述:中国龙船大片的花纹和瓦片都是使用樟木,包括床身也同样使用了樟木。一些柱子和护栏由于经常要参与敲打的过程,所以硬度更高,用的木种需要锐性更好,插花需要用黄杨木,黄杨木石上去更加的细腻。
图为调研员与雕刻大师关于龙舟进行采访。 童浩景 摄
木雕需要耐力与眼力
木雕程序多,工艺繁琐,绘图、镂空、凿眼,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这就需要吃饭的家伙“钢丝锯”给力。童献松拜师后学的第一门手艺就是制作钢丝锯。0.4毫米的钢丝上,每隔几毫米,就要四个面转着圈地打锯齿,距离要刚好,前后要对称,深浅要一致。“虽然有过一年的木匠基础,但做第一把的时候,用力不均,钢丝都敲弯了。”童献松笑说,看似简单,每个工艺都有学问,比如镂空弧形图案时,每一锯都要注意变换角度,掌握分寸,组装零件时也要凿凿挖挖,进行细微的调整,甚至要预见组装后的样子,这活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眼力。
图为调研员采访雕刻大师。 童浩景 摄
木匠世家,从小学习木器制作技艺
“17岁接触木匠是为了生存,18岁学习雕刻是为了生活。”童献松说,上学时喜欢绘画, 但家里条件不好,只能外出学手艺赚钱。有一次偶然在,山上捡到个毛竹根,仔细瞧了-番后,一幅山水画就浮现在了眼前。“我看那木头天然的纹理,像极了河流和山脉,在这搭一块木片当做桥,很像前童。”那-一刻,童献松回想起前童的山水风光,曾经痴迷的绘画,断然决定回乡学木雕,要在木头上雕出前童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
除了木雕,店里还摆着几件根雕作品,根雕与木雕不同,是基于材料原本的形态进行二次创作。根雕“山水人家”是童献松一直舍不得出售的作品。“这是以我外婆家为背景制作的,家门口就有这样一条山路,一座石拱门,一口井和一条黄狗。”童献松说,可惜老家的旧房子已经拆了。雕刻的意义就在于定格时间,将记忆永远地保存下来。“前童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就是我想要留住的画面。”
童献松先生与调研员合影。 童浩景 摄
申报非遗项目
它的发明使用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文明史一样悠久而漫长,研究木轱辘车的历史也是研究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木雕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一路走过来。
搜集整理关中平原木轱辘大车传统技艺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童献松介绍制作的每个步骤做了真实记录,采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选料,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申遗成功后,下一步目标是将其当做产业来发展,虽然木雕大车作为运输工具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其观赏性和技能性价值仍存在,以后产业挖掘的重点就在它的观赏性和历史价值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2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