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第4年,自2016年起,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阳春社志愿服务团队,就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背景,于8月15日至8月17日在灵璧县砂坝小学持续开展科普“垃圾分类·环境保护”主题课程。今年受疫情影响,虽不能赶往砂坝村,但阳春社的志愿者们创新活动形式,以“那山那水,一路相伴”为主题,用行动坚守了与砂坝小学的承诺。
创新教学坚守承诺
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秉持“阳光 勤奋 和谐 创新”的院训,推动建设“阳光课堂”志愿服务平台,每年暑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灵璧县砂坝小学的同学们送去全新的知识与体验。“阳光课堂”是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向灵璧县砂坝小学应许的承诺,这份承诺包含着学院党委与广大志愿者师生们与砂坝村人民的深情厚谊。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受交通管制的影响,志愿者们无法赶赴砂坝小学与同学们见面,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的大力推动下,“那山那水,一路相伴”的云支教活动提上日程。“那山那水,一路相伴”的含义是通过介绍燕山、鼓浪屿的山水美景,科普环境保护知识,让小朋友们意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进而让绿水青山常伴身边。
在敲定主题和实施方法后,团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组织困难。砂坝村是一个县级贫困村,当地的电子设备少、网络质量差,家长对电子设备了解程度低,不能很好的使用电子设备。针对此情况,团队积极的联系砂坝小学的校长,对每个学生的网络设备情况进行了解,尽可能组织有电子设备的同学参与到支教中,鼓励大家在符合疫情管制要求的下多人观看同一个电子设备,考虑到当地家长对电子设备情况,实践团队选择一款简单好用的应用程序,并为所有参加支教活动的家长提供了一份直播应用程序的使用教程。
通过一系列的前期的准备,实践团队明白了细心、耐心、用心工作的重要性,实践团队也将“三心”作为团队的队训。
及时中止,立即调整
即使团队做了很多前期准备,但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支教活动曾因活动效果未达预期目标而中止一段时间,这期间支教团队三度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方案。由于8月10日的到课率极低,8月10日当晚实践团队便召开紧急会议,会后实践团队就支教内容进行紧急调整。将ppt中大量文字更换为图片,插入大量有趣短视频,科普实验则从播放视频改为直播实验以求增加课程趣味性。
在与砂坝小学刘校长的沟通中,团队了解到支教时间的选择是造成到勤率低一个重要原因,当地的家庭一般是只有家长才会有智能手机,但团队原本选择的时间均为上班时间,这使得小朋友没有使用智能设备参与支教的机会。另外,在与一位家长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得知当地对线上支教的认可度不高,家长认为线上教学没有意义,并且会增加小朋友沉迷于手机的风险,对比原因,团队在微信家长群里就线上支教的意义进行宣传,并且提出若干降低小朋友手机上瘾的方案。
经过一番紧急调整,终于在8月15日再度开启阳光课堂活动,届时到课率较之前已提高100%,并于8月17日圆满结束。
好事多磨,总结经验
“老师,老师,我们这里都没有那种分类的垃圾桶,我们怎么进行垃圾分类啊?”一位叫郑爽的小朋友在课程一开始便提出这样的疑问。于是团队成员以消防知识学习为例,向小朋友讲述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知识的需要是一瞬间的,可是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团队成员金静盟解释道。
整堂课程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将垃圾分类知识简单化、趣味化、故事化。例如展示了垃圾随意堆放,没有得到合理处理的危害的照片直观的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用“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都不愿意吃的是其他垃圾,吃了会死猪的是有害垃圾,卖了能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这样有趣又直白的话语向小朋友传达垃圾分类原理,分享一些自己废物利用作品去提示小朋友过环保生活。课程结束后,徐紫菁小朋友通过家长微信群添加了团队成员的微信,并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自己为垃圾分类课程所画的画,小朋友说“如果我们变的环保一点点的话,地球能变的很好看,那我一定要这样做”,小朋友的一番话让团队成员很感动,也表明此次的支教课程是有效果的。
通过整个系列的支教,小朋友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到地质运动的原理,懂得环保生活的意义,而实践团队也收获颇丰:细心、耐心、用心是做好事的基础,遇到困难需要沟通深入挖掘造成困难的原因,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心意一定能解决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8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