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渐受控制,石大学子忙碌于家乡,绘出她的迷人之处。
从2020年7月20日开始,中国石油大学的19级学生,王午琦(江苏)、窦文涛(山东)、王晨昊(河北)、董文凯(河南)、兰剑玺(甘肃)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用自己的特有言语去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线上交流自己的成长之所。
王午琦说,他的家乡在曹甸的一个小村庄,虽然很小、也比不上一些城乡发达,但她也有她的迷人的地方。定善禅寺中的两座宝塔,虽在时光的流逝中变得陈旧,但它却是我的家乡的象征。无数的人来到我的家乡来祭拜,都会询问“‘塔压头’在哪”,不仅如此,这两座塔也有一些关于它们的历史,或许时间久了,人们遗忘了,但它的光芒并未减小。其实每个人的家乡都很美,只是很少有人会接近她。
窦文涛回忆说,他在实践过程中曾一直怀疑一个青年是不是为了耍酷而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个老爷爷,但最后这位青年表现出来的气质令他后悔。山东受的伤害多,但山东的人民是最坚强的,他们微笑的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家乡,而他们身上的那份气质是在家乡的生长中磨砺而成的。没有人生来完美,而家乡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站,试着接近她,亲近她,任何人都会有不小的收获,它们将会伴你一生。
王晨昊说,在探寻家乡的过程中,他参观了家乡代表性企业的代表性建筑——羊绒博物馆。羊绒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中国羊绒博物馆将羊绒始生、羊绒简史、羊绒百科、羊绒工艺进行一一展示,还归纳梳理了六千年世界羊绒产业发展史,及清河县40年来羊绒发展历程,博物馆中还收藏了数百件羊绒服饰、纺织机械、文物典籍等,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相关图片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了清河因羊绒而兴、因羊绒而盛。历经40余年发展,羊绒已成为清河最靓丽的名片、最浓郁的情怀,中国羊绒博物馆是记录世界羊绒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展现清河羊绒发展历程的“经典画卷”。通过这次活动,他进一步了解了清河羊绒产业的历史,感悟了“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陶冶了开拓创新的情操,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兰剑玺说过,他的家乡还不够发达,这河西走廊也是鲜有问津者的荒蛮之地,但是,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从未消失过。河西四郡,敦煌,“盛大敦煌”; 酒泉“城下有酒,其水若泉”;张掖,“张国庇掖,以振西域“;武威,”武威军工“;甘肃;记取甘州和肃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位卑未敢忘国。在那马革裹尸的国家存亡危急之时,人们便扛起金刀,守卫华夏大地的铜墙铁壁,化身北方屏障,沉默着,爆发着。西北的风沙这么大,呜咽的是千年的悲凉。恣意的西北风吹的大漠如此悲凉,而悠扬的驼铃声,淳朴的民风才是这里不朽的灵魂。汉武帝的报复与理想,随着漫长得河西走廊,跨越了千年。家乡的科技水品没有压垮他们,而其中的历史文化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董文凯提到,他家乡的生活由于科技水品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上升。他也回忆说,在一个晴朗的上午,他穿过玉米田,想要找到儿时玩耍的小河,一人多高玉米坚韧的叶子抽在脸上胳膊上留下一道道红印,汗水顺势渗透如皮肤,使人感到一阵阵刺痛,相比之下,地里的闷热和头发上的玉米碎便是大巫见小巫了,在收割机发明之前,勤劳的农民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苦劳作,若是遇到天灾,一年的心血便会付诸东流,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农民有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专业设备,涝能挖沟排水,旱能抽井灌溉,收割机省时省力,农民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科技的发展。家乡的美丽,在时代的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越加鲜明。当地人生活的美好,便是家乡最美的体现。
家乡的魅力,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是不同的,任凭他人如何描绘,不如走出家门,去与家乡结识相伴,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石大学子的绘乡步伐一直在继续,更多的美将会被发掘,期待更多人的加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