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走近非遗正则绣 双语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人杰地灵的江南大地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当今第五大名绣的丹阳正则绣就在此生根,在祖国大地上闪闪发光。
近期,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名学生袁红、钱语嫣、赵怡宁来到丹阳石贝绣艺工作室,将镜头对准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记录下石丽君将细如发丝的绣线在指间纷飞,穿针走线的场景。他们此行是为了给家乡非遗项目“代言”,为丹阳正则绣的传承出一份力,对正则绣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图 1为南财2020暑期丹阳乱针绣小分队在实地考察拍摄丹阳融媒体中心 高欣 提供
石贝是石丽君的艺名,吕凤子先生长子、正则绣导师吕去疾先生给弟子石丽君取艺名“石贝”,希望她能够像海底的珍珠那样熠熠生辉,传播由凤先生和杨守玉首创的独特绣种——正则绣(又名乱针绣)。石贝没有辜负老师期望,如今她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在2014年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作品《祖国颂》荣获金奖。石丽君在埋头创作、苦练技艺的同时,也不忘技艺传承,她主动请缨,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教授正则绣;她以工作室为平台,教授前来求教的下岗女工、家庭主妇;她还通过网络展示、销售正则绣,让更多人了解正则绣,传承正则绣,截至目前,石丽君共教授学生200余名。
图 2为石贝老师在绣制新作品丹阳融媒体中心 高欣 提供
据石贝老师介绍,早在2003年,她就正则绣教学带入丹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中,开设公益性质的刺绣室并亲自指导聋哑学生们学习、创作。通过这样的公益之举,石贝老师不仅希望开拓出新的正则绣传承途径,更多的是期望学生们能够习得一技之长,未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立足。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医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能够学习这门技艺的生源大大减少,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为孩子们高兴之余,石贝老师也逐渐意识到正则绣的非遗传承又一次面临瓶颈。
图 3 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练习正则绣石贝 提供
一位成熟的乱针绣绣工至少需要四年的全职技艺学习,接受一系列培训和练习,包括美术基础、审美、绣工等等,学徒期间通过绣品根本无法取得收入,于是,时间和金钱的压力为非遗传承设下种种障碍。
活动中,这三位学习法语的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实地调研正则绣的诞生、发展和传承,采访非遗传承人石贝老师,用法语和英语录制视频、介绍正则绣(又名乱针绣),用自己语言专长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让世界了解丹阳非遗,让丹阳非遗走向世界。
图 4为南财2020暑期丹阳乱针绣小分队与石贝老师合影 丹阳融媒体中心 高欣 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8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