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经是一名准大四学生了。过去三年,无论是社团活动,学校比赛,还是社会实践,我都参加了个遍,唯独还没有参加过三下乡。这意味着,今年的这个暑假是我最后一次有资格参加三下乡的假期,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通过面试,我获得大家的肯定,成为“手工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一员,与大家一起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这次三下乡确定为纯线上三下乡,这意味着我们的沟通问题受到了挑战,也没了实地考察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地团结和耐心。
我常常再想,要是没有疫情的存在,线下三下乡一定会更加有趣吧!没有疫情,我们也许在出发前会有一次见面会,大家说说笑笑,一起玩游戏,熟悉一下彼此;队员们也会有一件特制的队服,这会让我们更加有一个团队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穿着队服现身火车站的时候会更加有仪式感吧。这些是我们在线上无法体会得到的乐趣,可即使线上三下乡枯燥了很多,大家依旧激情满满,认真地,负责任地,充满使命感地投入到我们的调研工作。
此次我们的调研主题是“探索特色手工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深入调研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地方特色手工艺——“织带仔”,深入挖掘探索有关“织带仔”的历史、传播与传承。调研第1天,队长发起腾讯会议,向所有队员发起总动员,并详细阐述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和每个小组的相关任务。队长指出,线上的三下乡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阻碍,也没有线下活动那么有趣,没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工作,没能去到当地亲身地体验“织带仔”的编织,但是她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顺利完成任务。
这次动员大会开展得很顺利,大家都准时上线,没有人迟到,网络也比较顺畅。唯一我觉得可以改善的一点就是队员们应该分别进行自我介绍,让大家相互认识。虽然到活动结束,大家都没有见过面,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容颜,但是这七天队员们都特别配合,做事情充满干劲,互帮互助,彰显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我们两个小组分别根据队长布置的任务上网寻找资料,了解人们对“织带仔”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对蓝田瑶族乡建设生态旅游的看法和建议。大家都找了很多资料,最终我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两个课题各自对应的调查题目并制成问卷,通过网上的宣传转发,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通过问卷我们也了解到大家对于蓝田瑶族乡“织带仔”文化的认识并不充分,有的人甚至一点都不了解,同时也知道大家对于建设蓝田瑶族乡生态旅游是认同和支持的。
调研第2天,原定的采访因为受访人那边创文的原因而不得不取消,这打乱了我们的阵脚和秩序,致使我们这天的时间有些空闲,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线上三下乡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改变,积极主动地联系其他可以受访的人。
调研第3天,经过调研组的小伙伴们对受访者的跟进,我们采访了“织带仔”的传承人——朱木恩。有了前一天的前车之鉴,大家对此次采访机会十分珍惜,也担心又出现意外状况,所以这次采访一确定就马上开展,时间是在中午12:00左右,正是饭点,很遗憾的是,我因为那时没有看手机,所以错过了这次的直播采访。我也是在饭后看到消息之后才恍然大悟,幸运的是,宣传组的小伙伴录制了采访视频,所以我看了录播。从录播来看,这次的采访进展得很顺利,大家准备得很充分,受访者也很配合。这次采访让我们都很激动,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满满,也很感恩朱木恩奶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从采访中,我更加了解了“织带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带仔”始于清朝中期,是蓝田瑶族乡村民结婚时的必备物件,它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可做头饰,围裙,背带等等。“织带仔”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编织方法,编织起来很费时间,也很复杂,这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格格不入,因此许多年轻人都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学习编织“织带仔”。一条有花纹的“织带仔”的编织时间为3-4天,无花纹的需要1-2天,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无花纹的“织带仔”为机器代替手工制成。“织带仔”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人表示,之前政府也有组织当地的人去学习,但是由于“织带仔”编织的困难,大多数人没有坚持下来,也学不会,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整理之前的资料,写新闻稿,做推文并在公众号和各大网站进行投稿。为了传播瑶族文化,我们在准备宣讲会,做了宣传,也不断改进宣讲会的PPT。调研组的小伙伴们负责宣讲会的讲解,宣传组负责PPT的制作。为了宣讲会的顺利举办,我们进行了试讲,队员们作为观众指出宣讲人应该注意的部分,宣讲员也通过队员们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到了正式宣讲的那天,宣讲人的讲解很顺利,也做得很好。很可惜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的粗心大意,在宣传的时候,宣讲会的链接出现了错误,导致来听宣讲会的人员大量流失。不过后来,我们也通过推文进行补救,让更多的小伙伴了解到了瑶族文化。
不管线上三下乡的困难和阻碍有多少,我们每一位队员都非常认真的完成了任务,大家也都十分积极主动,互帮互助。虽然大家都不曾见面,但是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互相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虽然三下乡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战友情还在继续,我们了解到的瑶族文化也会不断地传播给我们身边的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1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