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信阳7月30日电(通讯员 赵一凤)每一块土地孕育着生命,每一块土地也都有它难忘的回忆。经过每一段历史的打磨,生命易逝,唯有文化是永存。为了弘扬家乡文化,深入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春雁返乡行动团开展“家燕回巢”大学生返乡报道专项行动之“坚守信阳毛尖,体验茶道精神”,充分展示信阳独具特色的茶乡风光和城市风貌。
又是一年春好处,新茶醇香满信阳。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大学生无法开学,春雁返乡行动团队员借此机会在四月份亲自参与采茶制茶中,在亲自体验过程中感悟茶道精神,品味家乡风貌。
采毛尖
时值阳和四月天,村姑结伴摘毛尖。清明前后,春雁返乡行动团队员化身采茶姑娘,前往董家河茶山,跟着采茶大队,开始一天的采茶之旅。有经验的采茶阿姨从如何去采、采茶树哪个部分、采什么样的叶子以及采完后如何保持茶叶的新鲜等方面教授给实践团队员。在和阿姨的交流中,队员了解到毛尖是指茶树上冒出来最顶部的嫩芽,一般的茶叶可以是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但毛尖就只能采成纯芽。并且采毛尖茶有严格的时限,一般在芒种至夏至期间。在阿姨的指导下,队员熟练掌握采摘的要领,提着茶篮,穿梭于茶田间,四下寻找茶树上冒出的嫩芽,将其撷入篮中。
在一天的采制过程中,从早上天不亮就上山,到傍晚太阳落下才下山,中午的午饭是自己带上山的水果和面包。因为上山下山不易,为了节省时间,尽快采摘,以防止第二天嫩芽变新叶制不成毛尖,在整个采茶期,采茶人都很辛苦的奔波于茶山和家里。这也让队员们看到在每一种文化背后这种文化传承人的辛苦付出,感悟茶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跟随采茶队伍上山采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图为采茶队伍顶着烈日采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观制茶
赏非遗魅力,观制茶流程。为了更深入了解信阳毛尖茶的制作技艺,观赏艺术品的诞生,实践队员来到制茶厂,目睹了毛尖制作的每一道流程。在参观制作过程中,茶厂负责人向实践队员讲述了制茶工序,从采茶开始,然后经过筛选、杀青、风选、回生、揉捻、理条、抓条、烘烤提香等数道工序,每一道都有严格的工艺把关,细到炒茶用的柴火、火候的把握、揉捻的力度等。负责人也讲了茶厂的发展历史,前几年从纯手工制茶发展到现在的半手工半机器制茶。同时,实践队员了解到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的形成、现状和标准手工炒制技艺流程。
在最后,负责人很骄傲的说道:“我们的信阳毛尖茶炒制技艺在2007年作为民间手工技艺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所以虽然因为工作量大,有些程序被换成机器的,但是我们的纯手工技艺还是牢记在心中,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我们不能丢。并且要继续传给下一代,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在接我的班了。”在这个茶厂里,实践队员不仅见识了制茶的每道工序,也感受到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上对文化的尊敬精神与传承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帮着茶厂阿姨筛选采集来的茶叶中混的杂叶,保证茶叶质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图为茶厂师傅进行的第四道程序回生,也叫生锅,全手工炒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图为茶厂师傅进行的第五道程序熟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图为茶厂师傅进行的最后一道程序烘焙,用来提高茶叶的香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品毛尖
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在茶厂里观完制茶过程,茶厂负责人请实践队员品一品新鲜出炉的信阳毛尖。负责人告诉队员,制茶很关键,茶叶的冲泡也是一门学问。冲泡时间因水温和茶叶的品种,老嫩不同而有所区别。绿茶讲究80℃~85℃的水温所泡出的汤最好;茶叶越嫩绿,水温越低。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香味低淡,绿茶冲泡次数以三次为益。
在看出实践队员不会品茶时,茶厂负责人笑道说:“信阳毛尖,没有很多讲究。如果是土生土长的信阳人,喝信阳毛尖,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普普通通,就是生活必需;如果是旅居信阳的客人,喝信阳毛尖,也要接信阳地气、接生活之气、接百姓之气,那样才能赏出信阳城的筋骨肉、品出信阳人的精气神。”喝在一场“茶局”中,实践队员品出的不仅是茶叶的醇厚甘甜,更多的是看到信阳人对生活的态度,家乡人为家乡营造的浓厚生活氛围。
图为茶厂负责人给实践队员泡的一杯新制成的茶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凤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