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古街横穿临海一角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而在这其中所孕育的文化,也随着紫阳街的发展而共存并发展着。
在紫阳街上,有一家店,至今已有159年的历史,那就是永利杆秤店。老店长长的门扉后蕴藏着长长的历史,如一本泛黄的老书,传了一代又一代。我们常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称得出世间的均与衡。而公平公正的美德,也与木杆秤一起,被歌颂了几千年。木杆秤的历史源远流长,小小的木棍背后,蕴含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当年范蠡发明秤的时候,为了避免奸商缺斤短两,将小小的秤砣和福禄寿三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做人如果缺斤短两,则失福、少禄,还折寿。因此秤的标准十分重要,因为有了标准的尺度,才孕育了公平这一道德。
在永利木杆秤旁边的一座小亭子里,顶梁上面横着一杆巨大的木杆秤。这秤足足几米长,有手腕这么粗,上面的刻度清晰明确,一头细细尖尖,一头带着巨大的秤钩,可以免费秤人体的重量,供来往游客体验杆秤的魅力。而这根巨大的木杆秤,是蔡雪贞老师亲手做的,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秤是许多重要场合的理想礼物。比如在喜结良缘时,新郎用秤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以求白头偕老;在欢庆佳节时,亲戚们互赠秤以求亲上加亲;在乔迁之喜时,人们赠送秤祝愿地盘稳定;当喜得贵子时,人们赠送秤以求聪明伶俐;当年轻朋友相聚时,人们赠送秤祝愿前程万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称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传统秤的地位,人们更倾向于方便快捷的电子称,传统的杆秤现如今已很难见到。蔡雪贞老师的孩子们已经没有在学习做秤了,那么就没有第六代传承人了,那么这门祖传手艺,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蔡老师沉默了。传统木杆秤被逐步取代已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而科技化的冲击已让现在的年轻人不甘心只做一个手艺人。当店里有人来看秤时,蔡老师热情地讲解着木杆秤的原理、刻度的意思、看秤的方法,还有吉祥的寓意。我们能看出来,当有年轻人来关注木杆秤时,她总是格外高兴。蔡老师说,自己仍会坚守,但传承依旧是大问题,所以她将家传改为了收徒。有一些年轻人其实也会喜欢老手艺,还有小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来学做秤,这是独属于临海和紫阳街的课外活动。
从最初第一代靠做秤养家糊口,到如今第五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一百多年来,永利杆秤店一直开在这里,从没换过地方。五代人静静守在这条紫阳街,沉淀下来的,是永恒的初心。也希望传统技艺能够传承,让手艺人不再孤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87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