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还有张小泉剪刀。
经管学院六团七队在7月15日来到了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今日队员们打算参观中国伞博物馆,西湖绸伞是浙江闻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决定从伞的前世今生到制伞工艺,来全面学习继承杭州的伞文化。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有着“西湖之花”的美称。虽然绸伞创制于1932年,只经过了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但凭借着实用性与美观性,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之所以能享有如此的美誉,跟西湖绸伞的精细做工离不开关系。制作绸伞,包括选竹、伞骨加工、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一共18道工序,对技术要求极高。
据民间传说的一种说法,中国伞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朔到4000多年前,当时一位儿童头顶大荷叶,让雨珠从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另有华盖、车伞等不同说法,伞的起源目前仍不能清晰说明。
汉朝以前,伞面可能是用丝帛以及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其价格昂贵。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纸被大量用作伞面后,伞逐渐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迅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在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称为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性能。全国各地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油纸伞,像四川泸州油纸伞、浙江余杭油纸伞、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湖南长沙油纸伞、湖南益阳油纸伞、福州油纸伞等等,做工精细,样式精美。
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有经典的一幕,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湖畔赠伞,一把油纸伞,将两人的命运拉在一起,也让传说更加动人。
在一楼展馆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描述的场景,诗中这样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天青色烟雨中,一把小伞,勾勒出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伞总能与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为西湖绸伞增添了一丝神秘与美感。
7月15日经济管理学院传统文化服务团队六团七队报送信息
通讯员:郝森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56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