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来洛阳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龙门石窟是这样的状况。
前往洛阳调研城市文化遗产内心并没有什没波澜,我比较期待实践内容中运用数字、大数据等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的部分,我觉文化遗产的现状也就是我印象中的那样,但走进文化遗产的第一站就彻底将计划重新打破。我认识的龙门石窟原来一直是它的一部分——西山石窟。在西山石窟很多雕像都被破坏,尤其是那些小的、有一定规模的雕像,很多石窟内的壁画只留下了几道刻痕,保存比较完好的主要是多尊较大的雕像,然而我不知道它们又能活多久,也不知道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们会悄悄溜走不留痕迹。由于石窟建造的特点,洞内会淤积雨水,我看到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洞缘出开有小的疏水槽;还有那些曾经涓涓山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时流时断;有的观光的栈道下方就是有很精美的雕像的石窟等等;那里每一处都让我印象深刻。当地也进行了保护,比如设卡道进行单向观光的管理、正在修缮的师傅们给每个脚架的末端套上橡胶套等等。每到一个点我就会想各种保护方法:建造大玻璃房为雕像建个保护伞、弄掉一些植被等等,但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建造特点并不适合,更何况还要进行一定的开发。那天我就变成了一个参与策划龙门石窟保护的人,思考各种保护方式。
对于一件事只有当你静下心来去思考时就会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做好。我们可以进行高科技的开发,攻克技术瓶颈,这些可能几年就完成;我们也可以进行保护珍贵的东西,进行各种投入,我们的对手不是这些,是时间、是现实,我们如何开发新技术能合适于现实的要保护的东西,我们的投入是否真的发挥效果,我们又能进行这样的措施多久,能长久进行吗?
龙门石窟站后我觉得还是要走回原点,不是去思考那些正热门、高段的技术,这些技术并不是拿来久可以套在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我想我选择做这样的社会实践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去看到恢弘的石窟背后来自现实的威胁,如何真正做好有效的最基础的保护。
对于我而言,我想到的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我们完全退出这些文化遗产的世界,把它们作为温室的植物一样呵护,不打扰、不开发。除了这样不合实际、极端的方式,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和它们一起走多远。
社会实践总是给我毫无准备的惊喜,让我不断调整原来的计划、原来的方案,也会给我打开新的一扇门。社会实践不仅其本身让我成长,还有其附带的东西,我和同伴一起去实践遇到的事、经历的一些过程让我去思考、去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23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