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朴素的宣纸摊开,水与墨相交融,毛笔在此时加入,饱蘸调和好的墨水,在纸上挥洒出一片新天地。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工具,却勾勒出不一般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2019年夏天,安徽师大赴淮北临涣古镇海孜村“礼行青春”实践团队在为当地孩子们打造特色课程时,将“国画”列为重点课程,通过教授国画的基本技法、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国画,以期让孩子们感受流传千年的国画魅力,与国画来一场美妙的邂逅。
初显美妙,吸引童心
7月8日,队员们与孩子们共同期待的国画课正式开课。
教授这堂课的是有着国画功底的戴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画,老师在孩子们上另一节特色课程诗词课时就在简陋的桌子上摊开了宣纸,通过调和好的墨水,在清晨的阳光下开始画起了国花牡丹。
老师画得娴熟,看似闲闲的几笔,牡丹就初具了形态。待到下课铃声响起,一群小朋友被老师的姿态吸引,不由自主地围了过来,等到看到老师笔下的牡丹花,一个个又惊奇又好奇,开始和同伴窃窃私语起来,都在讨论这是什么画,怎么这么好看。看着小朋友们越聚越多,一个个都专注地盯着牡丹花,戴老师趁热打铁地告诉小朋友们,这就是“国画”。随着一声声恍然大悟的“哦”声响起,孩子们与国画并不算正式地会面了。
当得知自己下一节课就要动手画这种美妙的图画,孩子们一个个都兴奋了起来,大大的眼睛里充满着惊喜。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期待着与国画正式的会面。
图为负责教授国画的队员在门外画画的场景。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课堂初试,各显画工
队员们帮忙把刚刚被孩子们围观的牡丹花贴在黑板上,并且给孩子们发放宣纸、毛笔和墨水。许多孩子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工具,刚拿到手就好奇地摆弄起来,想知道究竟该怎么用,并向授课老师投去求助的目光。
授课老师接收到孩子们的目光,但却并不急于教授绘画技法,而是先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大家知不知道中国画?或者,有没有见到过中国画?”孩子们先是一愣,然后摇摇头,接着却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说见过、了解一些,大部分人还是保持沉默。于是授课老师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何为中国画,中国画的历史沿革,以及它为何又称为水墨画的原因。
基本的知识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画,而只有实践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国画的魅力。戴老师以刚刚画的牡丹花为切入点,向孩子们提议学习画牡丹花,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之声。不过片刻,有个小男孩反应过来,急忙举起手站起来说:“老师,那个花好看是好看,可是太难了。”话音刚落,所有的小朋友都反应过来,纷纷赞成他的观点。老师赞许地看着他,并表示,牡丹花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有点难度,所以同学们先来学习画小鸡吧。孩子们都来自农村,都见过小鸡的形貌姿态,想到要将平常事物用水墨画出来,孩子们重又兴奋,一个个都用方言叫着“管!管!管!”(淮北方言,就是同意、好的意思),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图为授课队员在黑板上先画出水墨小鸡作示范。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授课正式开始,授课老师首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鸡,然后又在贴好的那张宣纸上用毛笔、墨水画了一只,因为只需要三笔,便可画出正在觅食的小鸡的模样,孩子们很是兴奋,一个个跃跃欲试。当老师介绍了基本技法与在宣纸上如何落笔之后,孩子们一个个都埋头苦干起来,期望能在这片洁白的天地上大展身手。
图为孩子们在画水墨小鸡。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前面的小朋友都乖乖地练习画小鸡,后面的小朋友觉得一直画小鸡无聊,开始画起了猪八戒之类的各种孩童喜欢的形象,用水、墨、笔开始尝试着画出自己想要的事物,一个一个,可谓各显神通。授课老师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孩子们想象丰富,富有创意,“每个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她这样评价。
再会丹青,熟而又涩
国画课作为重点特色课程,在孩子们第一天接触之后,第二天又来与孩子们见面。再次面对毛笔、宣纸时,孩子们虽然不像第一天初见它们时那么兴奋,但是依旧很高兴,并且期待学习新的内容。
当授课老师再次问起要不要学画牡丹时,孩子们继续摇头,大多数孩子们还是觉得牡丹花太难了,自己可能画不好。授课老师又立马跟孩子们提议说:“那咱们今天先学画葡萄怎么样啊?”立马得来了孩子们的一片认同声。
然而授课老师并不想就这样简单地教给孩子们画法,她还想向孩子们好好拓展一下: “中国画意蕴深远,他们虽然小,但我还是想让他们了解下,知道我们的国画绝不是浅薄的事物”,她事后解释道。
在课上时,老师向孩子们提问,她告诉他们,一般能够入画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竹子,因为它有竹节,所以竹子就代表有气节,这样很多人就愿意画它,并且抛出她的问题,“葡萄代表什么呢?”小朋友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这种水墨画不是随便画的,还有着这样深的原因,又因为老师的问题,底下一下子就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有的说表示团圆,因为它的形状,有的说代表祝福好运,因为它成熟时是紫色的,中国人常说“大红大紫”……最后老师肯定他们的想法都有道理,并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一串葡萄有很多颗,这样有寓意子孙兴旺之意,古代的中国人把有多少子孙作为衡量一位老人有无福气的标准之一,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子孙满堂’。”小朋友们恍然大悟,眼里有着欣喜的光。
拓展了葡萄的寓意之后,老师开始教授具体的技法。先从一颗葡萄教起,蘸上墨汁,左右两笔即为一个葡萄,简单易学。同学们已不像先前对笔墨的陌生感,而是在看完老师演示完后就迫不及待自己画了起来。
一颗葡萄自然难不倒孩子们,于是接下来画三颗葡萄,最后到画一整串葡萄。孩子们又遇到了问题,一颗一颗的葡萄很好画,三颗葡萄的组合也大致如此,但是到了画一整串葡萄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问题,怎么把这些葡萄‘串’在一起?如何调整它的疏密状态,使之有一种美感?以及当我们从一个面观察一些葡萄时,有些是看不到的,我们要怎么画出这种状态?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既动手又动脑,一堂课就在孩子们的专注练习中结束了。
图为孩子们在画葡萄。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授课老师在事后与团队队员们交流经验时表示,国画的教导仅仅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种接触,能让他们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国画的魅力,让他们对国画有所了解,能够在以后埋下一颗种子,有意识地去传承、去保护它。如果有些孩子能够因此喜欢上国画,甚至用一些简易的工具自己练习,那就是她最大的收获了!团队通讯员也曾问过孩子们对于国画的感受,孩子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很有趣、愿意学,很多家长也表示,让孩子们接触这些,不仅能够拓展他们的视野,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十分有益的一件事。
“我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国画,都能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中不断焕发出魅力。”授课老师最后对孩子们提出了殷殷期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4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