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作品往往充满了中国的元素,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为了激发小朋友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安徽师大赴海孜“礼行青春”爱心支教团队特地开设了一门剪纸课,让小朋友们可以感受到剪纸世界的美妙。
2019年7月9日上午,有趣的剪纸课正式开课。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给他们分发彩纸和剪刀,眼神中满满的都是欣喜与期待。
负责教授这堂课的实践队员韦雨欣先从过年时的窗花切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拿出提前剪好的剪纸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与小朋友互动,顺利引入今天的主题——剪纸。
灯笼传情
老师在讲台上给小朋友们介绍剪纸的相关知识,孩子们在下面认真地听,生怕错过一点内容。听着老师说的内容,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实践队员韦雨欣认为,这门课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在简单介绍了相关内容后,她便把时间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要求孩子们根据老师说的知识剪一个小灯笼。
孩子们拿出彩纸,小心翼翼地进行对折,生怕两边不一样齐,随后便在纸上画出半个小灯笼的形态。有的小朋友还举起手来请教巡视的老师,询问自己画的是否正确,在得到认同的答案后,他们才拿起小剪刀,沿着画出的线一点一点地仔细地剪了起来。有的小朋友剪得很快,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圆滚滚的小灯笼便出来了。可爱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老师看,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悦。“老师,你看俺在上面写个‘福’字可管?”一位同学激动地问道。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小男孩一笔一划地在灯笼上写下一个“福”字,把纸灯笼贴到了自己的书包上,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的新配饰,淳朴的脸上有着自豪的神情。小小的孩童也对美好与幸福有着无限的渴望。
完成灯笼剪纸后,同学们一齐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刚刚的男生甚至举起了自己的书包,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最纯真的笑容。
图为孩子们认真剪纸。 安徽师范大学 程书苗 摄
双喜承意
剪纸历史悠久,花样甚多,其中灯笼样的剪纸却并非典型,最为典型的当属双喜剪纸。简单的双喜,却承载着浓浓的情谊。因此双喜样式的剪纸也成了这次教学的重点。
队员在讲台上演示了该怎么折纸后,在黑板上画出了图案。孩子们也在下面进行着同样的操作。有了第一次剪灯笼剪纸的经历,孩子们迅速进入了状态,但是老师在巡视时发现部分小朋友搞错了方向,“我觉得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实践队员韦雨欣这样表示,因为剪纸文化深厚,而且不仅对于实践人员有着动手能力的要求,还有着逻辑、空间想象的能力。高难度的剪纸尤其如此,所以尽管双喜剪纸不是难度高的,但是却的确很容易出错。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进行了调整,到最后大家都剪出了属于自己的“双喜”,虽然大小不一,有的精细,有的粗糙。但一张张“双喜”都是那么的工整,对于初次尝试剪纸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一张张或粉或红的“双喜”,不仅涵盖着小朋友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包含着老师对孩子们满满的祝福,祝愿他们的未来平安喜乐、幸福美满。孩子们似乎也感应到了老师的祝福,喜悦的表情始终洋溢在稚嫩的小脸上。
当问到孩子们对于这堂剪纸课的感受时,他们扬起大大的笑脸,觉得“很有趣”、“很乐意学”,并且很神气地将自己剪纸作品展示给实践队员们。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双喜”。 安徽师范大学 程书苗 摄当问及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实践团队队长回答说,剪纸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这里的孩子们基本都是农村来的,平时未必能接触这些、了解这些,开设这门课程最想让孩子们多个途径来接触我们的传统文化。
但是实践的成果似乎出乎实践队长的意料: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剪纸的历史,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所谓“心灵手巧”,这次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动手,还让孩子们动脑,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提升了自己。“给予孩子们直观的形象远比简简单单地说教好得多。”课后,负责这堂课的实践队员韦雨欣很有感慨地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4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