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远方,见物识人,身体力行,才能构建出真实的世界。实践的重要性,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
当下,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来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结识新朋友、丰富自己阅历的同时,也渴望着通过实践的成果为社会带来改变与正能量。因此,支教成为许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首选。但是,由于大学生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在整个支教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社会上对于大学生支教的看法褒贬不一。在针对支教队成员、支教地人员及社会大众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决定就支教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探究。
通过对支教的学生和支教地接待的老师一系列的调查并分析调查数据后,我们发现前去支教的学生与当地接待的老师在课程安排方面有着相同的诉求:多教授孩子们各种兴趣课程、向孩子们传授学习方法以及日后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二者对于语数外课程的要求都很低,均不希望在支教过程中开设过多的语数外课程。
结合前期与支教团负责人以及当地老师代表的访谈,我们认为以下三点促成了二者在课程设计上的一致性。
首先,从教学目的对课程设计的影响这一方面来看,大学生希望在短期支教期间给当地孩子带去新的理念帮助他们开拓视野,而当地老师对于前来支教的大学生的预期也是开阔孩子视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他们能够接触到相对多的新生事物,能够构建新颖而开放的思维方式,对新生知识保持着较强的渴求。“新”正是许多支教地老师及学生所期望的。以某些兴趣课程为例,譬如舞蹈,支教地很少有条件为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而支教队队员可以凭借自身这方面的特长,为支教地带来课程内容的创新,也能够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从支教时间上看,短期支教开展的时间大都是集中在两到三周,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帮助孩子们提高语数外成绩是不切实际的,二者在这一点上也是有共识的。而且短期支教的开展时间都是在寒暑假,孩子们对于支教的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对日常课程的重视程度,所以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提高语数外成绩对于支教大学生、对于正式的老师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兴趣课程的开展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接触这些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他们可以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自己的兴趣点,这对于孩子日后发展方向的选择有着重大意义。除此以外,在三星期时间内也是完全有可能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后期学校与家长可以及时跟进的话,或许一个假期的时间就可以让孩子的学习习惯发生很大改观。
从支教地实际条件上看,学校在假期开放的场所有限,很多设施都处于封存状态,这种条件下开展一些兴趣课程譬如舞蹈、球类运动等是合适的。同时短期支教选择的地区经常是教育不够发达的地区,当地走出的大学生很少,孩子们通过与前来支教的大学生交流沟通很可能会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同时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憧憬,这种亲身接触对于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以上立足现实情况的分析可以立体说明当下短期支教大学生课程设计的原因,并且与和当地老师交流、和支教队负责同学交流的内容相符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0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